(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留下“富民之水” “小”柿子如何带动“大”产业?

来源: 广西新闻网
2024-06-23 14:42:20

  中新网陕西富平6月22日电(记者 陈溯)6月的陕西,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一片片柿子林正在茁壮成长。这里的柿子果大、味极甜,制作出来的“富平柿饼”因口感软糯香甜而畅销海内外。除了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柿子栽植生长,当地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留下“富民之水”,让这里的柿子生长越来越繁茂,农民日子越来越红火。

  “这几年我们这里环境越来越好,柿子产量也大大提高。以前一亩地只能收获两三千斤,现在能收获六七千斤,甚至七八千斤。”今年55岁的杨争川是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的柿子种植大户,他向中新网记者回忆道,过去由于植被覆盖度低,家乡很难见到绿色,到处都是荒山,风沙很大,一下雨山上的土都会被冲走,留下“沟沟壑壑”。2012年以来,富平县集中发展柿子产业,全面治理环境,在山上植树种草,改坡为梯,涵养水源,自家的柿子产业也越来越兴旺。

  “这十几年来,日子越来越富足,现在好的时候我家每年净利润能达到近18万元。”杨争川笑着说。

  富平县位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在380米至1400米之间,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

  在富平县桥山南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西村片区,记者看到,漫山遍野都是半圆形白色育林板围成的“鱼鳞坑”,护卫着树苗扎根土壤。在山上,由政府牵头种下大片松柏和刺槐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山脚下,则是当地农民种下的片片柿子林。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中心副主任石磊向记者表示,富平县以涵养水源、植被恢复为方向,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屏障。根据山区水土流失特点,在山坡坡面、沟坡沟谷,不同部位布设多种治理措施。比如,坡度5~15°的地方采取坡改梯的方式,水肥条件好,距村庄较近,发展机修水平梯田,用于种植农作物、建果园,在坡度15~35°的坡地,则采取修水平阶、挖鱼鳞坑的整地方式,栽植经济林、用材林,起到涵养水土的作用。

  10余年来,富平县共修建水平梯田45万余亩,营造水保林12.9万余亩,栽植经济林4.5万余亩,实施保土耕作30万余亩,封禁治理24万余亩,北部山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伴随着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产业兴旺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1987年出生的乔彬彬,2012年辞掉大城市十几万元年薪工作返乡创业,如今拥有多重身份,他不仅是杨家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柿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新农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作为杨家村第一批返乡创业的青年,乔彬彬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村集体经济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托管经营、订单代加工、青年合伙人、产业分红等模式,创造了日销450万元的纪录,带动当地11个 村集体经济发展。

  乔彬彬告诉记者,水土治理以后,种植柿子经济效益变好,原来一亩地收入只有一两千元,现在可以达到两万多元,翻了约10倍。随着柿子产业逐渐做大,近两年有200多年轻人回乡加入到柿子产业之中,同时进一步孵化产业,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截至2023年底,富平县发展尖柿36万亩,年产鲜柿28万吨、加工柿饼7万吨,支持3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向食品企业转变,培育柿饼加工规上企业1家、柿子龙头企业8家,柿子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65亿元。通过将自然之水变为“富民之水”,真正实现“小”柿子带动“大”产业。(完)

图说:年轻时的贝克汉姆

卡马文加则是回答道:“我不会看社交媒体上说了什么,球迷对我进行了批评,但我必须要保持精神上的强大。没有办法我们面对的是世界杯,如果教练有需要的话。我可以踢球场上的任何位置,就算是中锋位置我也愿意上场”,看得出来卡马文加还是相当自信想要用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虽然遭到了自家球迷的围攻,但他确实心态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和波动。不过这番主动盛赞姆总,无疑也是在请求庇护,只要姆总照顾他,也没有球迷敢继续喷他了。

中场休息时,一位伊朗球迷说,结果确实有点糟糕,希望球队下半场能有改观,哪怕打进一个球也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提前离场,“世界杯四年一次实属难得,这里又有我们最爱的足球,自然没有理由离开。”

我们无锡人自己的世界杯

世界杯,东方梦

直播吧11月22日讯 国际足联此前官方宣布在世界杯期间,卡塔尔的所有比赛球场禁止啤酒出售,瑞典主帅安德森在友谊赛前的采访中谈到了这一话题。

郭泰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