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学生用5分钟短片讲述蒙文春联背后的“铸牢”故事

来源: 千龙网
2024-06-02 08:58:46

  一只羊角是蒙古族小男孩巴特尔手中的“笔”,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的雪地,则是他的“纸”。站在这张白茫茫的纸上,巴特尔正学着写下一副“蒙文春联”……

  这一画面来自名为《春风吹又生》的5分钟短片。不久前,这部由华中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拍摄的短片,获得了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的最佳作品奖。

  全片以“蒙文春联”为线索,讲述了12岁的巴特尔向蒙古文书法传承人巴音达拉学写“蒙文春联”的故事。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近年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中出现了不少新内容,贴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在博州,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喜欢贴蒙文春联。巴音达拉介绍:“很多蒙古族牧民认为,门口贴上蒙文春联会更有‘家’的感觉。”每逢过年,巴音达拉便用蒙文书法设计出不同的春联,送给当地的农牧民。他还利用周末在博州青少年宫为当地的孩子开设免费的蒙文书法课,教他们写蒙文春联。

  这件事引起了从武汉来的支教学生们的兴趣。“我们的服务地是有着35个民族的城市,援疆支教让我们为这里带来了新的知识,但同时,当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在滋养我们,所以我们想把 看到的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短片导演余典说。

  在拍摄短片的过程中,支教的学生们一次次被感动:阿丽腾阿姨临时改变家庭活动,只为给摄制组提供拍摄场地;巴音达拉老师开着随时会陷入泥地的二驱车,也要坚持接送摄制组……

  短片中,扮演巴特尔的小演员银子贺来自多民族组成的融合家庭:爸爸是汉族人,妈妈是蒙古族人,姥姥、姥爷也是蒙汉结合。据悉,在博州,和银子贺一样,蒙汉结合的“多民族融合家庭”还有很多。

  “石榴千房同膜,是友谊、团结、亲密无间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显化,也是我们拍摄《春风吹又生》这部短片感受到并想与大家分享的。”余典说。(完)(《中国新闻》报作者刘益伶报道)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也是搞好团结的法宝。

  《条例》最大的特色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制度,激发沿海民众和海上从业人员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精神,动员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海上搜救事业,同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注、支持海上搜救工作的浓厚氛围。作为目前唯一一部在新《海上交通安全法》生效后制定的海上搜救地方性法规,《条例》不仅更好地与上位法对接,也吸收了其他省份的立法经验,具有下面三大亮点:

  <strong>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strong>在这种情况下,该加强的措施还是要加强,该调整的就是要调整,这才是科学的。比如说在整个社会人群上,很可能调整一些管控措施,让流动性更大;但是像一些特殊的场所,特别是像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就必须要进行严格管理,严防感染,还要严防感染以后不能够得到有效救治这种情况的出现。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王毅在202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表示,各方都期待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同总结成就、擘画蓝图,让这条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更加繁荣、惠及人类的“幸福路”更加宽广。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01/46/1555865541297710246.jpg" alt="" />

蓝佳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