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 盖饭娱乐
2024-06-20 00:50:00

  中新网北京6月19日电 (国璇)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在专题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从多学科、多维度展开深入研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表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客观上要求加强“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需要正确把握好几个关系问题:第一是“激活”与“充实”的关系,要紧扣时代主题,聚焦现实问题,用现实问题及其解答“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与优秀因子,以形成新的文化成果,也“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是“契合”与“结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来源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包含结合的可能性。从彼此契合到有机结合,必须经过一个中介环节,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三是“根”与“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二者内在相通,都是关于人的学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不能丢弃魂,也不能失去根。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广文认为,“第二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打开了思维空间,并有效缓解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著述中的现代意识,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运用与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形塑,进而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意识”,引领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美学的发展之路,表示中国式美学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本土化的审美立场与价值判断,还表现在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中国式美学反对在美学和文艺实践中“以西释中”“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做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伴相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又不断丰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呈现出多阶段多时态的动态属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要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深化文明互鉴的视野,理解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兼顾当代网络与数字媒体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二部主任肖新建表示,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国力强盛的富强中国,也要建设一个文化繁荣的文明中国,实现富强中国和文明中国交相辉映。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协调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完)

  “这个活动是在疫情之下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对于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方面意义重大。”

  <strong>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strong>

  随着原晴岚小学被调整为教学点,孙继学担任教学点负责人。彼时,该教学点学生外流严重,5名老师仅有3名学生可教。如何留住学生,成为孙继学亟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呼伦贝尔1月7日电 题:从“国家的孩子”到“草原的孩子”: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守护

  苦练球技,为国征战,培养人才,薪火相传。王文教用一生践行了他“再苦再累,也要把中国羽毛球搞起来”的志愿,创造并见证了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崛起与辉煌。

  (二)重点机构和行业。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采取内部分区管理措施,疫情严重期间,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及时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个人防护指导,强化场所内日常消毒和通风。学校、大型企业等人员聚集的重点机构,应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措施。疫情严重期间,重点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原则上要求工作人员“两点一线”,建立人员轮转机制。

蔡孟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