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转载

浙江省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劳技教学建议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5日 点击数: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  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对季节性较强的内容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第3条  阅读教学参考用书,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第4条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以便分析利弊,作出预见,采取对策。

第5条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教学能按计划进行,尽可能不拖延或超赶进度。   

第6条  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

(1)依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

(2)逐字逐句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并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确定本课的核心探究活动。

(3)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4)在教学开始前,可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水平。

(5)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材料,  阅读资料,提前进行观察记录。

第7条  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器材,器材必须充足和典型,避免两手空空进入教室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

第8条  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9条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时,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此时教师要及时掌控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

第10条  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教师要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第11条  课堂中器材的出示和回收,应该精心安排。一般不需要把一节课的全部材料都放在桌上,可以按照教学环节的展开,先后呈现器材,达到以器材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器材引领教学活动的效果。

第12条  倡导探究式教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和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第13条  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视频、课件、课本、资料等,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第14条  积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一些活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第15条  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16条  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顺利进行。如因条件所限,也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

第17条  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第18条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无法回答,应该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提高,切忌信口开河。要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第19条  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

(1)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可以研究的问题。

(2)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

(3)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4)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

(5)小组学习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  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轮换。

(6)教会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第20条  对学生的回答和操作活动,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言行是否到位,帮助学生作出调整。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要慎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实物的方法不要经常采用,以免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第21条  书面作业不能太多。根据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一般可在课堂上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课堂作业。一些观察、实验记录单均可视作科学课的课堂作业。

第22条  一般不布置书面的课外作业。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与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寻找相关资料、课外的观察记录,均可视作科学课外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课外研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第23条  做好实验开出率的记录工作,及时整理保养教学仪器,做到定位入柜存放。提倡课外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发挥教学仪器的效益

三、学习测试与评价

第24条  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所做的每道作业都要批改。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  能通过合适的批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要组织课堂讲评与矫正,对优秀作业要予以展示,提倡对学生作业登记记录。

第25条  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检测,还要指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习惯的评价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第26条  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测评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观察平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的表现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记录。

第27条  科学知识的测评,主要采用笔试法,倡导等级评定。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可进行科学概念的阶段性评价。每学期要有终结性的笔试评价。命题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不出现怪题、偏题。

第28条  科学探究能力的测评,主要采用作业(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提倡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

四、课外活动

第29条  要指导学生开展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结合课堂教学,经常提醒、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周期较长的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

第30条  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熟悉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第2条  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等内容。

第3条  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做到准确、全面、有效。

第4条  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庹计算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5条  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第6条  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构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7条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第8条  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第9条  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10条  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业的管理方式,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第11条  熟悉教学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结合校本实际,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学习素材。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2条  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第13条  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时机,控制讲授和演示时间。演示操作要规范、细致、熟练。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第14条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师生互动,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第15条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达成教学目标。

第16条  要使教材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

第17条  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

第18条  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第19条  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第20条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网络控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要有预案,在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

三、教学测试与评价

第21条  作业布置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要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第22条  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FTP、E-mail或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第23条  要根据课程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对测试内容、测试方法与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细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可以通过以书面笔试或者网络测试方式进行,技能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测试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或作品创作为主要形式进行。

第24条  要及时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注重测试结果的记录与积累。要适时反馈测试结果,进行试题的分析、讲评,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

第25条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引导学生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第26条  教学评价的开展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第27条  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订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

第28条  有效的课外辅导能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得到有效的提升。辅导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为满足不同的辅导需求,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上学校、学科论坛,或者以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基于网络的辅导形式进行。

第29条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要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30条  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活动资料的积累和活动成果的展示与改进。

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第1条  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理解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熟悉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

第2条  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知识体系及整体结构,分析、了解课时教学内容在本册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条  通过资料分析、学生座谈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技术知识基础、设计和制作能力等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4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强调学生实践过程的体验,突出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情感的培养,关注初步职业意识的形成。

第5条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第6条  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可采用“任务驱动”、“范例教学”、“技术探究”、“设计学习”、“项目学习”、“主题活动”等教学方法,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使用。

第7条  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活动形式有手工制作、模型装配、作品评价、产品推介;信息搜集、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讨论与辩论、见习与模拟;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幻想、技术作品鉴赏等。

第8条  凡是要求学生动手制作的作品,教师必须亲历实践,先做一遍,估算制作的时间,检验工具、材料的实际使用情况,熟悉制作的全过程,找出制作中的技术要点、难点。

第9条  提倡教师自制教具,在课前做好作品范例,准备好相关的工具、材料和多媒体影像资料。需要学生自带的工具、材料应预先通知。提倡利用废旧材料。

第10条  根据器材特性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应制定详细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二、教学实施

第11条  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

第12条  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准确使用技术语言,凸显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技术要点和操作步骤。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主动探究。

第13条  教师的示范操作要规范,要扩大能见度、提高清晰度,将作品制作过程中操作动作的姿势、轨迹、频率、节奏等技术要点清晰地层示给学生看,并清楚地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突破技术难点、抓住技术要领。教师的示范可以用相应的视频、操作流程图等替代。

第14条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理安排学生的动手时间。学生的实践重在体验,避免过分的模仿操作和纯粹的技能训练。

第15条  在学生操作期间,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第16条  充分利用“作品范例”,为学生技术操作提供探究的范本,降低学生技术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在制作作品时关注技术要点的掌握和合理运用。

第17条  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技术设计方面内容,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将设计思想体现在作品中。

第18条  指导学生安全使用工具,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学习的安全。

第19条  学生操作完毕后应及时检查、清点器材,所有物品恢复原状,地面、台面保持整洁。

三、教学评价

第20条  评价的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技术意识的形成,创造能力和良好劳动态度与习惯的培养等。

第21条  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作品展示、作品评定、撰写心得体会、日常观察、学期考核等多种形式。

第22条  对学生的操作要从正确性、速度、协调性等方面及时地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要突出创新点和技术点。

第23条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其情意知行等方面予以全面的评价。

第24条  评价应注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其对原有设计进行改进与创新。

四、课外活动

第25条  课外作业以布置任务为主,可采取准备材料、查找资料、调查、课外观察记录等多种形式。

第26条  倡导将劳动与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节假日活动等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劳动与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小制作比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