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语文>> 语文知识

比较文字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9日 点击数:
 
傅光明: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文学馆有史以来第一次请来了一位特别高龄的主讲人,他就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大家欢迎。(掌声)再过十九天,2005年的1月13号,周老将满百岁。他对自己有一个“三不政策”,不写自传,不过生日,不立遗嘱,特别是不过生日。我想文学馆借今天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我们不是给周老过生日,是请周老来演讲,算是周老自己给自己过生日。借此机会我提议,我们在这里先祝周老生日快乐。(掌声)周老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所以在演讲过程中大家能听出来周老还有一点脱不掉的常州乡音。他在1955年五十岁的时候,应邀出席“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调到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任研究员、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语言文字应用委员会研究员,直到离休。今天我们就请周老讲他特别擅长、特别拿手的、可能我们听起来甚至有点古奥难懂的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字学。大家欢迎。(掌声)

  谢谢。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我首先要请各位原谅我,我的耳朵是聋的。今天是圣诞节,各位不到娱乐场所去找寻快乐,跑到这个地方来听聋子讲话,我非常感动。(掌声)今天我想谈的一个问题是个很冷僻的问题,就是一门新的学科,叫做“比较文字学”。我是五十年代开始研究这一门学问的,到九十年代我写了一本书,叫做《比较文字学初探》。就是这一本书。这一个题目我在清华大学讲过一次,现在是第二次。这是一门新的学科,是没有很成熟的一门学问,所以一定有许多错误要请各位指正。我们现在就开始谈一谈。

  我先谈第一部分,小引。文字学是中国首先创造的。在公元100年的时候,古代有一位学者叫许慎,他写了一部书叫做《说文解字》。这本书就是全世界文字学当中的第一部书,开创了这一门学问。在古代认为文字学是帮助小孩学文字的,所以叫做“小学”;到了清朝末年,这个名称改了,叫做“文字学”;到了五十年代,这个名称又改了,叫做“汉字学”;到了八十年代,从汉字学里面分出一个分支,叫做“现代汉字学”。后来把汉族的汉字和汉族以外的许多民族汉字形式的文字放在一起研究,叫做“广义汉字学”;那么把全世界的文字放在一起研究,叫做“人类文字学”。从人类文字学再分出的一个分支,就是“比较文字学”,也是我们今天要简单谈一谈的问题。

  现在我们谈第二部分,两个观点。我们造房子要用一块大的石头放在房角的地方,叫做“奠基石”。建设一门学问也需要奠基石。建设“比较文字学”要两个奠基石,就是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叫做“系统观”,系统观就是说所有人类的文字是一个大的系统。从前人家都以为我们用汉字、别的国家用字母,两者是毫无关系的,或者说我们有我们的系统,他们有他们的系统,相互没有关系的。现在看法改变了,认为我们的系统和他们的系统都属于一个大系统。这好比在生物学里,本来上帝创造的人就是人、上帝创造的狗就是狗,人跟狗是没有关系的,后来生物学进步了,知道人跟狗属于同一个系统,什么系统呢?动物,我们都是动物,所以狗跟人不是没有关系的,有了关系了。第二个观点叫做“发展观”,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可是有时候变化得非常慢,甚至几百年也看不出有多大的变化,但是你从整个历史来看,文字是不断变化的,这个变化不是乱七八糟的,而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变化就是发展。从前,中国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文字是孔夫子创造的,它是不会变化的,不能动一笔的,一点一划都是天经地义的;还有的宗教也是认为他们的文字是不能改变的,有的宗教说我们的文字改一个字母就会天翻地覆。现在这个观点改变了,文字是不断改变的,也可以用人的力量按照客观规律来加以改造,所以概念都不一样了。这个就叫做“发展观”。这两个观念是两块奠基石,我就简单讲这么几句。

  下面我们讲第三部分,两项分析。一项分析是按照历史的分期。人类的文字从成熟到现在,大概有5500年以上。这么长的一个历史怎么分期呢?如果把最早没有成熟的文字都算进去有一万年,这一万年怎么分时期呢?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许多研究的人,中国人、外国人的分期方法到今天还没有一致。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个整个文字的历史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叫做“原始文字时期”,第二个时期叫做“古典文字时期”,第三个时期叫做“字母文字时期”。当然每一个时期还可以分成小的段落,我们在此就不谈了。原始文字时期里面有许多种文字,这些文字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成熟,什么叫成熟呢?成熟的标准就是能够把语言无遗漏地写下来。假如一种文字不能把语言统统写出来,只能写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写不出来,要用人的来记忆来补充,这样的文字就不是成熟的文字。我们把所有不成熟的文字都归到原始文字里面去。而原始文字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叫“刻符”,刻符是什么呢?就是在一样东西上面去画一个符号,中国现在发现的刻符主要是在古代的陶器上面,我们发现六千年前的陶器上面有刻符,可是一个陶器上面只有一个刻符,不是几个符号连接起来的,所以它表示什么意思就很难知道。

  第二个段落叫“岩画”,古代人住在山洞里面,他们空的时候就在山洞的石头上面刻许多符号、画许多图画,这种就叫“岩画”,这比刻符进了一步了,他们把马就画成一个马,把狗就画成一个狗,这样的图画后来就慢慢变成文字了。第三个段落叫“文字画”,文字画就是一幅图画,可是它有文字的作用。我们在此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青年的女子写了一封情书给她的男朋友,那个时候还没有成熟的文字,她就画了一幅图画,这幅图画里面画了几条线代表路,画了几个圈代表湖,还有三角形代表房子,几个十字架代表基督教徒。我把它的意思翻译成中文:“熊妹问狗哥,狗哥几时闲?”为什么是熊妹呢?这个女孩的部落是拿熊做图腾的,也可以说她是姓熊,狗哥是表明那个男孩部落的图腾是狗,也可以说那个男孩是姓狗的,熊妹写信给狗哥,问他什么时候有空。“我家三姐妹,妹屋在西边。”我们三姐妹的房子,我的在西边,你来的时候不要走错了。“推窗见大湖,招手唤孤帆。”里面画一个手,表示招呼他来。“小径可通幽,勿误两相欢。”这是一封用图画写成的情书。我想画这样的情书比今天在电脑网上写情书要好玩的多。比这个文字画再高一步就是图画字,那就越来越接近文字了,文字是从图画分化出来的。原始的图画后来分化成两样东西,一样东西就是真正的图画艺术,另外一样东西就是文字技术,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二个时期是古典文字时期,这个时期文字就成熟了。比如中国的甲骨文,许多人认为它们看起来好像是不成熟,可是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它是成熟的文字,它能完备地写下人的语言,不仅能够写实词,也能写虚词,所以是成熟的文字。古典文字有好多种,当中最重要的是四种。一种叫做“丁头字”,一种叫做“圣书字”,这两种文字都是在5500年之前就成熟了,丁头字是在两河流域产生的,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圣书字是在非洲东北尼罗河三角洲一代成熟的。这两种文字之后就是汉字了,汉字是属于古典文字之一种。汉字的产生比丁头字、圣书字要晚两千年,所以汉字不是最早的文字,可是汉字在东亚是最早的。再接下来就是马亚字,它是在美洲墨西哥今天的地方产生的,比汉字要晚一千年,到今天大概是两千年左右。这四种古典文字是最有特色、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古典文字。这个丁头字特别奇怪,它的笔划跟我们写字的笔划完全不一样,它像一个钉子,有一个丁头,所以叫做丁头字,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因为他们没有纸张,把字写在泥板上面的,这个泥板像一块大的方砖一样,可是是软的,他们用的笔有点像铅笔,一头是圆的,一头且呈三角形,写字的时候不是画的而是压的,一压出来像一个丁头一样,这种丁头字我们可以用幼儿园的橡皮泥来代替泥板,用小铅笔来压,压出来的字就像它一样。我们有文房四宝,纸墨笔砚;他们没有,他们只有文房两宝,一个宝就是一块泥板,另外一个宝就是一支笔。这个泥板是软的,压了字以后就在太阳下面晒干,或者在火里烤,一烤就变成了陶器,放一万年也不会变样子,所以今天从地下发掘出来的丁头字的泥板很多。这个泥板当然是很笨很重,可是有一点方便,到处有泥板,到处可以做泥板用来写字。像这样笨重的书写方法在古代用了三千年,时间非常悠久,它代表了古代一个非常发达的文化。所以每一种古典文字都有其特点,它的“文房四宝”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时期是字母文字,这是很容易了解的,不再细讲了。可是我想在此地提出一个观点,许多人认为字母一定是很晚才产生的,可是研究历史的结果说明字母产生的时期跟甲骨文一样,甚至比甲骨文要稍稍早一点,许多人都不相信。怎么在那么早的时候会创造字母呢?研究一下历史就知道并不稀奇,因为字母发明的地方就在丁头字和圣书字两种文字发源地当中的走廊地带,叫做“文化走廊”。在这个地方,他们用丁头字,又用圣书字,用了两千年。丁头字和圣书字当中表音的符号慢慢地简化、慢慢地规范化变成一套字母,这个过程非常慢,经过了两千年才成功的,并不是很快。这个故事要仔细讲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今天就简单地讲这么几句。历史是按照这样三个时期来分的,今天研究的人,中国人外国人多数同意这个分期,可是也有人不同意的。

  下面就谈文字分类。文字分类更复杂,差不多每一个研究文字的人都提出一种分类的方法,所以今天我们面对众多的分类方法,要想办法把它们归并起来。想要有一种大家都承认的、统一的分类方法是不容易的,还要进一步研究。我提出一种想法。我认为为什么大家的分类方法不一样呢,因为许多分类方法不够客观,有主观的成分掺进去了,假如我们把主观的成分去掉,大家考虑客观的条件,就慢慢可以统一文字分类法。在外国,有的人把文字分类法叫做“文字分类学”。怎么样才可以做到客观呢?我想要认真考虑文字的特征。

  文字的特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看它符号的图形,图形可以像图画一样,也可以不像图画了。比如说我们要写一个“太阳”,怎么写呢?可以画一个圈,当中点一个点就是太阳了,这是图形的。可是后来太阳的写法改变了,因为画圈点点不方便,就写成一个长方框了,太阳是没有长方的,这样就变成“字符”了。后来这个字符不代表太阳了,只代表一种声音了,比如说地名“日内瓦”,这个“日”不代表太阳了,只代表一个声音了。像这样的字符就慢慢地变成了字母。

  第二个方面的特征,是文字的符号代表语言的段落有多长,因为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一长串的讲话,也可以代表一小段,也可以代表更短的一段,例如句子。它所代表的语言段落越短越进步,可以分成长语段和短语段。现在成熟的文字都是短语段,长语段都是不成熟的文字。短语段里面又可以分,最长的就代表一个词,就是英文里面的一个word,再缩短就代表一个音节,一个syllable,再缩短代表一个音素,在语音学上叫“音位”,比如一个a,或者一个b,文字的单位所代表的语言的长度有长有短,而且越来越短。拿汉字来讲,也是这样变化的。比如《论语》上面有一句话,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孔夫子的《论语》时代,其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词,或者叫“语词”;可是今天不一样了,今天“学”还是一个词,“习”就不是词了,我们只能说“学习”、“练习”、“习惯”,单字“习”不能代表一个词了,我们今天的语言里面没有这个词了。“习”这个字在今天来看,是代表了一个音节,已经不是一个词了,这种变化表面看不出来,可是它的功能已经改变了。

  文字的特征还有第三个方面,就是看它是如何表达的,也就是它表达的方法,这里主要有三种。一种就是刚才讲过的“表形”,太阳是圆的就画一个圆圈;第二种也是刚才讲过的,太阳的“日”字变成长方形了,它不再表形了,需要大家记好,这个长方形就代表太阳。所以今天写的“日”字,从它的来源讲起来,它还是一个象形字,从它的功能来讲,它是“表意”的,不表形了,因为没有长方的太阳的。第三是“表音”,刚才也举了一个例子,“日内瓦”中的“日”字已经什么都不表示了,只表示一个声音,它本身没有自己的意义了。我的初步想法,就是要研究文字的客观特征,把它们总结归纳起来,做成一个表,这里面包括各种的可能性,这种分类法叫做“三相分类法”,相就是一个方面。这种想法不能说已经成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同意这种想法,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的。以上我很简单地讲了历史的分期和文字的分类问题。

  第四部分我们讲一下“比较举例”,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文字体式的比较”,大家都知道,文字有字体,汉字中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都是文字的体式,字体在变化,字体是不一样的。可是这许多种的字体在从前没有归类,没有归类就不容易跟其它的文字相比,所以“比较文字学”在把许多种文字的体式归类以后相比,就把文字的体式分成三大类。

  第一种叫做“图形体”,第二种叫做“笔划体”,第三种叫做“流线体”。汉字里面的甲骨文、大篆、小篆都是图形体,可是它的图形性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像图形,可还是属于图形体。第二类的笔划体,如隶书和楷书是笔划体,这两种都归到笔划体里面。第三类叫流线体,如草书、行书都是流线体。为什么要这样归类呢?因为这样归类就容易跟别的文字作比较。比较以后看到,这个丁头字是在发明了泥板和那种特殊的笔之后才有丁头的,早先也是那种画图的样子,所以这个丁头字的早期也是图形体,后来用了泥板和笔就变成笔划体了。可是丁头字没有流线体,为什么呢?因为在泥板上面写草书是不方便的,所以没有流线体。我们的文字有三类,他们只有两类。圣书字也是很有趣味的,圣书字有碑名体、僧侣体和人民题。碑铭体是用来刻在石碑上的一种体,这种体跟图画一样,许多人叫它“象形文字”,其实讲错了,它的样子像图画,实际上跟图画完全没有关系了,它已经失去了象形的作用了,它是图形体;僧侣体和人民体都是流线体,都像中国的草书和行书,它们的区别是僧侣体比较复杂,人民体是简化字。圣书字也少了一类,它只有图形体和流线体两类,它就没有笔划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写字的纸张是用天然的草来做的,写笔划体容易划破,所以他们也只有两类。在把文字的笔划分成三类以后,拿许多种文字来做比较很有趣味,而且从当中发现了许多问题。这是拿文字的外形来比较,外形的比较不仅是体式的问题,还有其他的问题。

  下面我们要讲文字结构的比较。文字结构的比较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字的外形固然重要,可是它的内部结构更重要。关于文字的结构,中国的传统有“六书”说,各位或许知道,六书在中国许慎的时代就提出来了,许慎的书上讲,在他以前就有六书,所以说中国提出六书的概念是非常早的,到了许慎的时候六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叫六书。中国把这个字是如何造的、如何用的分析以后,归纳成为六书。外国则不同,他们只有“三书”,所以中国有“六书说”,而外国只有“三书说”。“三书”是什么呢?他们把符号分成三类,一类叫做“意符”,是表示意思的;第二类叫做“音符”,是表示声音的;第三类叫做“定符”,定符是将外国话翻成中文的,在中国来看,可以说是一种记号,它什么都不是,既不表意也不表音,就是作为一个记号。起初我们以为六书是分析汉字的一个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原则,不能应用到外国文字上面去的,可是比较文字学发现,六书不仅能够用在汉字上,还能用在其他文字上,所以六书有普遍适用性。西洋的三书说也有普遍性,特别是古典文字,所有的古典文字都可以用三书来加以分析,也都可以用六书来加以分析,这是比较文字学的重要发现。

  我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奴婢的“婢”,这是“婢女”的婢,就是“丫头”的意思。这个字在汉字里面写成一个形声字,左边一个“女”旁是部首,代表丫头是女孩,右边一个“卑”字,是代表声音的,一半部首是代表意思,一半声旁是代表声音,这个叫做“形声字”,“女”字这一半是代表样子代表形状的,是“形”,另一半没有意义,只是代表声音。“卑”在古代读的声音跟现在不一样了,所以许多形声字的声旁,现在的表音已经不准确了,因为历史变化了,我们的语音变化了。这个“婢”字再汉字里是形声字,是容易理解的。我们在丁头字里面找“婢”字怎么写,我们找到了,丁头字里面的“婢”字不是形声字,而是一个会意字。怎么会意的呢?很有趣味,他们画一个符号代表女人或女孩,另外一个符号代表山,三个馒头的样子,就是三个山峰,像中国的“山”一样,一个“女”和一个“山”放在一起,表示“婢女”“丫头”是山区来的女孩子,山区就是乡下,乡下来的女孩子做“婢女”,这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表示方法。实际上面中国也是这样的,中国的婢女许多也是从乡下来的,一样的道理。不同的是,他们是用会意字来写“婢”字,我们用形声字来写“婢”字。丁头字里面以前图形体的“女”字很容易理解,“山”字也容易理解,后来笔划改了,改成丁头体了,许多个丁子放在一起,就看不出来了。可是假如熟悉了丁头字,还是能够认识这个字。我们再来看同样一个“婢”字,圣书体是怎么写的?他们用一个符号代表女孩子,代表女性,他们画一个人的样子,怎么区分男人女人呢?男人没有头发,女人跟今天许多女孩一样,挂了一绺头在后面,跟中国的“女”字旁的部首功能一样的。怎么念呢?他们画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只代表声音,是相当于中国形声字的一个声旁。所以一个“婢”字在圣书字里面是形声字,在汉字里面是形声字,在丁头字里面是会意字。虽然有的用会意字的方法来写,有的用形声字的方法来写,假如你认识以后,你会知道外表完全不相同的文字,它们的内在结构是一样的,这是比较文字学所发现的重要规律。虽然外形很不一样,可是内部的结构却是一样的,所以同样都是古典文字。

  我这里附了一些材料,可是印得太少了,好多位没有拿到,很抱歉。

  这种古典文字,现在有新的发现,就是发现了彝文,中国少数民族的彝族文字,这种文字也有古典文字,彝族的文字现在研究的人慢慢地多起来了。好多省都有彝族,今天这个彝族的文字都在用,可是它们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在四川彝文的发展大部分都表音了,成为一种音节文字,它的符号几乎不表示意义了,都是表示音节,可是不规则。近年来,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帮助他们把这种文字规范化,发展成为“四川规范彝文”,这是一种新的音节文字。可是云南不接受这种办法,云南的彝文有一部分符号完全是表意不表音,另一部分的符号是表音不表意,所以它的内容比四川复杂得多。既有表音的又有表意的,是一种合起来的意音文字,叫做“云南规范彝文”,也是一种古典文字。所以彝文里面的古典文字可以说是新发现的古典文字的一个新成员。

  还有一种文字是纳西族的文字,叫做“东巴文”,东巴文的研究现在引起了国内国外的极大兴趣。研究发现东巴文的内容很复杂,它也是一种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可是还没有完全成熟,因为它还不能完全无遗漏地把语言写出来,可是它已经非常接近成熟的文字了,虽然它的外表都是图形的样子。还有一个有趣味的事情,东巴文的内部包含了一种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就是符号变成音节符号,是一种新的音节文字,这种新的音节文字还在刚刚开始。研究东巴文的内容使我们了解古代圣书字、丁头字都经过相同的发展过程,这个新发现是非常有意思的。第四部分比较的举例,我想就讲这么一点。

  最后我讲几句结束语。这是一门新的科学,是很冷僻的,可是它跟中国有很特别的关系,因为我们研究的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究竟占据一个什么地位呢?这是要经过比较文字学来科学地进行研究,用感情来说明它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一方面,在外国研究文字学比在中国困难,为什么呢?外国都用拼音文字,他们把古代的文字都消灭掉了,而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保留了许多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文字,这可以算是一个全世界少见的文字博物馆,中国有研究文字学的传统,文字学是首先在中国开创起来的,而中国今天自己有许多种文字可以来进行研究,所以这个文字学应当在中国进行研究,也最有意义了。许多人今天提倡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而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研究,而研究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我今天就这样简单地讲,有许多地方没有仔细说,请各位原谅。

  现在我的讲话告一段落,休息十分钟,然后我们进行讨论,诸位可以来反对我的意思,我欢迎反对。也可以提问题,因为我的耳朵聋,听不清楚,诸位要提问题,请写一个条子。谢谢诸位。(掌声)

  主持人:让周老多休息五分钟,大家也放松一下,十五分钟以后再回来。

  谢谢诸位。刚才主持人要我讲讲自己的情况,我很高兴。但是我先谈谈各位提的问题,再讲自己的情况。

  有一个问题说:这一门科学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比较的结论是什么?怎样理解东、西文字的差异?怎样解释中国文化的衰落?这里面包括了好多个问题,可是都非常重要。我首先讲比较文字学的价值是什么。语言学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语言学发展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比较,这叫“比较语言学”。这个比较语言学已经是一门老的科学了,现在学语言学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是先学比较语言学。可是比较文字学还很幼稚,还不发达,所以要进行研究。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基础是什么呢?信息的基础就是我们讲话、写文字,所以语言文字是信息化的基础,语言学今天越来越重要。可是文字学跟不上,所以要提倡文字学,特别要提倡比较文字学,不通过比较,一门科学是很难发展的。生物学也是这样,生物学早期——当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生物学最重要的就是比较、分类,现在当然更进一步发展了,所以比较、分类是任何学问、任何学术要走上轨道的必由之路,所以比较文字学在文字学里面很重要。怎样理解东、西文字的差异?现在新的研究认为文化不是分东、西的,我们习惯把文化文字按照东、西来分,这叫“东西两分法”。东西两分法现在已经被否定了,现在研究知道,拿文化来讲,有四个大的传统,就是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西欧文化。西欧的文化后来传到美洲,就叫“欧美文化”,欧美文化又叫“西方文化”,而东方包括三大块,西亚、南亚、东亚。所以中国是东亚的一个部分,中国不是东亚的全部,中国不能代表整个东方,所以现在的看法跟从前有不一样。东、西的文字差别很大,为什么有这个差别,这个差别究竟是什么,这个要科学地来研究,现在发现了许多问题。首先一个大问题,就是我刚才讲的,汉字是不是本身一个系统,字母是不是本身一个系统,这两个系统是不是没有关系的?从前认为是没有关系的。从前认为人跟狗是没有关系的,现在知道人跟狗都是动物,人跟狗做了“亲戚”了。同样的道理,现在知道字母文字属于字母文字时期,汉字属于古典文字时期,它们是一个系统的两个阶段,这一个概念的改变影响很大,这是科学的新的结论。下面还有一个问题,怎样解释中国文化的衰落。中国文化的衰落,有些人不承认是衰落,有些人认为是衰落了。我看衰落是有的,可是古代文化的内涵还是非常丰富。那么为什么衰落呢?以前很多人辩论,中国的文化长期停滞不前是什么道理,这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新的看法提出了一个新的论证,当中一个论证就是说,辽、金、元、明、清这五代的一千年,都是外族打进中国来加以统治的。其中辽、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明朝是不是外族呢?以前都说明朝是中国,现在新的考证说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汉族而是回族,这已经证明了。所以这一千年由外族来统治汉族,没有办法发展文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原因。汉族常常说,我们的文化了不起,外族来了,他们没有文化,我们很快把他们同化了,这是的确的事实。但是要知道,这个同化是很慢的,元朝的蒙古人不承认汉族人跟他们是平等的,北方的汉人是第三等人民,南方的汉人是第四等人民,不是平等的。清朝也不是平等的,在电视上我们看到,见到满洲人,汉人都自称“奴才”,所以满洲人能够跟汉人今天平等相处非常友好,那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的,不是短时间的。所以外族长期统治中国,妨碍中国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从前没有重视的原因,现在这个原因被许多学者提出来研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提出来,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另外一个听众问:比较文字学对中学教学有何具体的指导意义?这个比较文字学是一门专门的东西,也是冷僻的东西,它不是中学生的课程,恐怕在大学里面也不容易开这个课,这个是研究生的课程。我曾经在清华讲了一次,清华有一个小组在研究这个问题。在外国,这个课也是研究生的课程,不是大学的课程。还有一点不一样,在外国一般把这个比较文字学放在考古学里面的,而我把它放在文字学里面,我认为放在文字学里面是合理的。

  另外一个问题:我国文字改革是否劳而无功?你是如何看待的?我觉得我们的文字改革不是劳而无功,应当说是劳而有功,为什么呢?中国人长期以来讲话都是讲方言,两个中国人碰在一起不能讲话,没有共同语。共同语是到了清朝末年才提出来,叫做“国语”。国语的提倡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才逐步得到重视,到今天还没有做到全国人民都讲国语,国语现在叫“普通话”。可是在西欧国家,他们在300年之前,就有统一的国语普及了;在日本100年之前国语就普及了。在共同语的普及上,我们落后于别的国家。可是到了九十年代,我们的发展比较快。假如没有一种共同语,那么打电话看电视都会有困难,听报告也有困难,我们今天在此开会,假如你讲广东话,我讲上海话,那就困难了。所以提倡、普及普通话,这是文字改革的项目之一。中国叫“文字改革”,外国叫“语言计划”,语言计划里面有文字,文字改革里面有语言,这是广义的。至于文字,我们现在定一个拼音方案来给汉字注音,这件事情看起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而且拼音是小孩子学的,叫“小儿科”,我的好几个朋友就跟我讲,你不要搞这个了,你搞什么小儿科呵?它是小儿科,但是很重要,今天如果没有汉语拼音方案,你出国去想印一张名片也发生困难。所以拼音方案的制定推广是文字改革的项目之一,这个应当说是成功的,现在全世界都采取汉语拼音。文字改革内容还有其他的,我们就不仔细讲了。比如此地是叫“现代文学馆”,现代文学用的是白话,不是文言,把文言改成白话,这就是文字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那么假如没有文字改革,没有白话文,这个文学馆也就没有意义了,可见文字改革还是有作用的,所以我的看法不是劳而无功。

  有一个问题是:请讲讲拼音文字的诞生经过。拼音文字如何开始的就是说字母是如何开始的,这件事情许多人不了解,在中国的书上的介绍也是很少的。大概在我们创造甲骨文的时候,地中海东岸这个地区,古代叫做叙利亚、巴勒斯坦,这个地区的北面就是丁头字文化区,西南面是圣书字文化区,这两个文化区的文化发展得很早,一早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是这个地方的人懒得学这种文字,因为学这种文字真的是要“十年窗下”,困难的不得了。这个地方的人,我们后来叫他们“腓尼基人”,他们是做生意的,他们也不想学那种很深奥的文学,可是他们又需要记账,他们就用圣书字当中表音的符号——就像我们形声字的声旁一样的符号,还有丁头字里面也有表音的符号——拿来记账。他们的记账只要把商品的名字写清楚、数目写清楚,自己看得懂就算了,不要传出去的,这样慢慢就变成字母了,这个经过是很慢的。拼音文字就是字母文字,它的开始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就是当文字发展到后来表音是必然的,这是一个必然的条件;另外一个条件是偶然的,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是做生意的,他们就利用这种简单的东西来记账。那些有学问的人花十年、二十年去学丁头字、圣书字,是根本看不起他们的,觉得他们这根本不是文字,后来就慢慢地变成了文字了,这是一个很慢的过程,我在一本书里面介绍了这个过程。

  有一个条子上说:西方人重视理性,所以用拼音;中国人重视感性,所以用象形文字。这个讲法很流行,还有更流行的讲法,说是汉语是一个一个音节分明的,所以用方块字,汉语的词没有尾巴,英文的词有尾巴,有尾巴写方块字就不方便了,所以外国用字母文字。这一种讲法在文字学上面叫做“语言的特点决定文字的特点”,这种讲法很流行,不仅中国流行,外国都很流行。可是科学家否定这种讲法,科学家认为决定文字类型,不是语言的特点而是文化的传播。比如说,汉字是中国创造的,跟汉语很适合,可是后来汉字传到朝鲜,又从朝鲜传到日本,朝鲜话、日本话跟我们的语言完全不相同,不是一个系统的,可是他们也用汉字,他们用汉字很不方便,可是没有办法,由于文化的关系,他们不能不用。这也是证明了语言的特点不能决定文字的特点,而他们的语言跟我们的不一样,但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了。另外一方面,有人说中文的特点就是单音节的、没有尾巴的,还有一种语言是西藏语,藏语跟汉语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在语言学的分类上面叫做“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的特点相同,可使用的文字不一样,我们用方块汉字,他们用字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文化是从印度来的,不是中国去的,这又证明语言的特点相同而文字不相同,语言特点决定文字特点的这一理论,在文字学里面是被否定的。

  还有一个条子说:我们现在的青年不认识繁体字,我们祖宗的古代的书都没有人看了,这是一种误会。为什么呢?如果文化要一路传下来,孔夫子的话是不能改的,可是孔夫子的书在改,它的书从前是用鲁国的古代文字来写的,这种文字到了汉朝没有人认识了,几乎绝迹了。所以孔夫子的书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到了汉朝的时候就改用汉朝的文字来写,变化很大。所以到了汉朝,在鲁国发现的孔夫子的书没有人认得,可是内容传下来了,孔夫子的道理都传下来了。虽然文字在改变,文化传下来了。汉朝的文字今天又不认识了。解放前我们都用繁体字,这种繁体方块字我们叫它“宋体字”,日本人叫它“明体字”,我看这个明体字讲法是科学的。文字改得很不一样,但是文化都传下来了,所以文化的传播跟文字的改变没有多大关系。今天用简化字,简化字不是解放后创造的,分析一下这些简化字,有百分之一是解放后创造的,其它都是解放前早已有的,有的存在了几百年,上千年了,所以这些简化字本来在流行的,解放后的汉字简化方案就是把原来用的简化字、不规范的字改变过来,作为规范的字,把繁体字作为慢慢要淘汰的字,这个变化不是解放后提出来的,清朝末年就有人要求了,所以简化字运动是清朝末年开始的。文字的简化是一个自然趋势,英文也在简化,ABC的B,大写是繁体,小写就少了半笔了,这就是简化了。研究文字学可以看到,所有的文字都是一步一步简化的,没有例外。简化是为了方便,当然简化里面问题也比较复杂。

  有一个问题说: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优略如何,哪一个好哪一个坏?哪一个好哪一个坏,你在电脑上用哪一个方便就是好。

  有的人提出现在青年不认识繁体字,的确有这个问题。可是青年的水平会慢慢提高,慢慢接触一些古代的书,要从简化字学繁体字不是很难的。为什么呢?有些简化字本身就是繁体字的一部分,比如声音的“声”,本来有三个部分,现在剩了一个部分了,要从一个部分去认三个部分,有共同之处,不是很难认的,当然要花些时间。我想今天的青年看古书比从前要困难一点,因为从前都是用繁体字,而且从前读书都是用方言来读的。我能背古书,可是我背古书不会用普通话,我只能用我本乡的土话来背,那就不方便了,因为我背书你听不懂,我讲话你也听不懂。这是一个社会发展,一个国家需要共同语,这个事情中国一早就提出来了,可是在古代共同语只有少数的人需要,做官的人要用,做官的人出去要打官话,不会打官话出去就不方便,还有就是做生意,做大生意的人要会普通话,所以“普通话”这三个字就是做生意的人讲出来的。从前有一条从南方到北方的运河,在运河里往来的都是南北做大生意的商人,他们常常对人家说,我不会讲国语,我只能讲普通话,普通话就是普普通通、勉强能过听得懂话。跟我的话一样,我提倡普通话,可是我的普通话没有讲好,要请各位原谅。共同语的需要、共同语的标准,这些都是到了近代才有的。在欧洲也是一样,在欧洲是工业化以后才提出来的,工业化以后共同语规范制变成教育的基础,这是近代的需要。

  有一位听众提出:丁头字是楔形字、楔形文,这是对的,好多书上都叫它“楔形字”。我为什么叫它丁头字呢?有两个原因。好多年我就碰到有人说“楔形字”这几个字人家不容易认识,丁头字三个字很容易认识,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丁头字这个名称最早是阿拉伯人起的,他们很早就知道丁头字是一种文字,由于它像丁头,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丁头字。可是隔了五百年以后,西欧的学者又重新发现了这一种文字,就给它起了一个古里古怪的名字叫“楔形字”,中国把它翻译过来,更不容易懂。我就采取比较通俗、容易懂得的一种讲法,叫它“丁头字”。

  有一位听众提出:中国是不是要走世界文字拼音化的道路?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今天我们国家规定用的是汉字,可是汉字需要新的规范。简化字在我们今天用的七千个通用汉字中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字没有简化问题,所以看古书不会完全看不懂,只有一小部分有问题。

  还有些问题太复杂,我在这里就没有时间讲了。

  有些听众要问我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养身之道是什么。还有半个月我就要进入一百岁,这个一点也不稀奇,现在医学科学越来越进步,以后诸位每一个人都能活到一百岁、一百岁以上。至于养身之道,很多人问我。我从前不常生病,也不常到医院,有一次到医院去检查身体,当时我是93岁,要填一个表,我写了93岁,护士给我改了73岁,她说我一定是写错了,我说我没有写错,她很奇怪,她问我长寿之道,我说长寿之道要问医生,怎么问我呢?因为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太多了,我以前没有考虑过,后来想想可能跟我的健康有关系,就是不抽烟不喝酒,朋友来要喝酒,我就陪着喝一点啤酒。我家里从前都准备很好的烟请朋友抽的,现在我不备了,因为备了烟请朋友抽对朋友的健康不好。还有一点,我的生活比较有规律,大概就是这么一点道理。真正的长寿之道就是医学进步,诸位肯定每个人都能活到一百岁以上。

  还有听众要我讲一讲,我原来搞经济学,后来怎么搞到语言文字学了。其实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对语言学就感到兴趣,语言学一直是我业余的一种爱好。我在二、三十年代就参加当时的新语文的活动,还写了一些很幼稚的文章。由于这些原因,1955年在北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要我来参加,当时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教经济学,我不是搞语言学文字学的。我来参加了这个会,会议结束后我急于要回去,北京方面的领导要把我留下来,说你不要回去了,你就留在此地工作。我说对于语言学文字学我是外行,留下来做工作恐怕不合适。领导对我说,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我就不好再说什么了。那个时候提倡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那么我就留下了该行了,我的改行是非常偶然的。

  我的孙女儿在小学的时候就对我讲: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零。我说一点都不错,我就是这么一回事。不过来了以后,我是奉行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做了这个工作,我就要认认真真地做,这样一直做到今天,做了五十年,经过就是这样。同时由于做了文字语言的工作,我觉得这个语言文字的工作非常重要,信息化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就是最早的、最基本的信息化。动物不会讲话,动物是很吃亏的,它们要进化就很困难了。人的特点就是会讲话。美国的心理学家把刚出生的孩子和一个刚出生的黑猩猩一起养,开头的半年黑猩猩发展得很快,人跟不上。可是过了半年情况变了,小孩慢慢地在学语言,黑猩猩不能学语言,就落在后面了。到了第二年黑猩猩就很落后,小孩的智力发展得很快。根据外国的研究,黑猩猩的智慧相当于五岁的孩子,可是在动物当中已经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人跟动物不一样,人会讲话,语言的作用非常大,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记忆,能够把零星的知识贯穿起来、组织起来,变成有系统的知识,帮助我们发展理智。所以我常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与落后。这三句话在教育界里面,他们觉得是有点用处的。

  我值得谈的东西太少了,非常抱歉,让各位今天牺牲娱乐的时间来听一个聋子讲枯燥的话。(掌声)

  傅光明:比较文字学是一门新学科,是一门新学问。周老给我们讲的,听上去我们没有觉得枯燥。但是如果我们要深入研究这门学问,恐怕就要有板凳坐得三十年冷的功夫。周老研究文字学语言学也是花了很多年的功夫,今天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面,也可以说是积几十年的功力,给我们深入简出地讲解,让我们听上去一点不枯燥,而且还觉得有点好玩,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字的起源、流变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如果我们对文字学感兴趣,还想更多地去了解,周老还有很多本著作,我们可以找来看。周老已经出的书有《汉字改革概论》、《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中国语文纵横谈》、《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周有光语文论集》、《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耄耋文存》等等,大家可以找来看。

  听了周老的演讲,我还有一个感慨,我在这里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对我们目前的文化生态是不太满意的,并且可以说是书生气地时有抨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只知道有周杰伦,不知道有周有光。周杰伦在用母语、用汉语唱歌,迷倒了一大批青少年。但是对文字学那么多年倾入了孜孜不倦的功力的真正的文化明星、学者明星,我们的年轻人却不太了解,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可悲。现在的文化市场,大家想一想、看一看,充斥其中的,媒体、电视上全是影视明星,好像我们的文化完全是被这些人所替代了。当然,文化是多元的,他们只代表某一类文化,并不能够代表文化的全部。我们真正的文化明星、学者明星应该是坐在这里的周有光老先生,而不是那些人。(掌声)所以我在这里也代表文学馆十分感谢,就像刚开始讲的时候周老所讲的,大家没有在圣诞节去娱乐、享受西方的圣诞,而是在这里恭听一位我们中国的圣诞老人给我们讲学问。让我们珍爱我们的母语,让我们珍惜中国的汉字。最后让我们感谢周有光老先生及他的家人,为准备这次演讲所付出的劳动,谢谢!(掌声)

  最后让咱们共同祝愿周老健康长寿!(掌声)

  傅光明:比较文字学是一门新学科,是一门新学问。周老给我们讲的,听上去我们没有觉得枯燥。但是如果我们要深入研究这门学问,恐怕就要有板凳坐得三十年冷的功夫。周老研究文字学语言学也是花了很多年的功夫,今天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面,也可以说是积几十年的功力,给我们深入简出地讲解,让我们听上去一点不枯燥,而且还觉得有点好玩,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字的起源、流变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如果我们对文字学感兴趣,还想更多地去了解,周老还有很多本著作,我们可以找来看。周老已经出的书有《汉字改革概论》、《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中国语文纵横谈》、《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周有光语文论集》、《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耄耋文存》等等,大家可以找来看。

  听了周老的演讲,我还有一个感慨,我在这里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对我们目前的文化生态是不太满意的,并且可以说是书生气地时有抨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只知道有周杰伦,不知道有周有光。周杰伦在用母语、用汉语唱歌,迷倒了一大批青少年。但是对文字学那么多年倾入了孜孜不倦的功力的真正的文化明星、学者明星,我们的年轻人却不太了解,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可悲。现在的文化市场,大家想一想、看一看,充斥其中的,媒体、电视上全是影视明星,好像我们的文化完全是被这些人所替代了。当然,文化是多元的,他们只代表某一类文化,并不能够代表文化的全部。我们真正的文化明星、学者明星应该是坐在这里的周有光老先生,而不是那些人。(掌声)所以我在这里也代表文学馆十分感谢,就像刚开始讲的时候周老所讲的,大家没有在圣诞节去娱乐、享受西方的圣诞,而是在这里恭听一位我们中国的圣诞老人给我们讲学问。让我们珍爱我们的母语,让我们珍惜中国的汉字。最后让我们感谢周有光老先生及他的家人,为准备这次演讲所付出的劳动,谢谢!(掌声)

  最后让咱们共同祝愿周老健康长寿!(掌声)[录音整理:周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