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教育文集

村长再辩:答叶老师《特殊的葬礼》之辩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点击数:
 

村长再辩:答叶老师《特殊的葬礼》之辩课

村长再辩:

答叶老师《特殊的葬礼》之辩课


    老师提出了“辩课”的概念,我深表赞同,已撰博文《叶老师“辩课”说,于我心有戚戚焉》发在“村长的博客”上以示响应,并拟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开出专题讨论;叶老师现身说法,用本人评点诸向阳的课评为例进行了“辩课”,发在人教网论坛上,颇有呼应者,也有网友一再鼓动我对此“辩课”再做一辩。也好,这样也许能激起大家更多的思考,于是连夜写下了如下辩课——欢迎再再辩!

辩课——叶老师辩李振村评《特殊的葬礼》


重要说明:本文重在体现辩课精神,完全没有攻击贬低的意思。我不认识诸向阳老师,也不认识李振村先生。纯粹是就课辩课,供大家思考。
   
请大家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后再发言攻击我。


《特殊的葬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诸向阳    点评:李振村



(原载《小学语文教师》杂志2007年第三期)



师:我们先来一个小测试,知道成龙的请举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他是干什么的?
生:电影演员,演武打片。
师:知道刘德华的请举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我再问一个人:知道诸向阳的请举手。(全班有数人举手)他是干什么的,在哪儿?
生:是一位老师。就在我面前。
师:谢谢你!诸向阳就是我。现在知道诸向阳的请举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噢!我现在和成龙、刘德华齐名了。(学生大笑)初次见面,我们来个脑筋急转弯游戏,请听题:什么鱼不能吃?
生:木鱼。
师:真聪明。下一道题目难了:什么池不能有水?
生:电池。
师:完全正确,再来一个:什么布不能做衣服?
生:瀑布。
师:(板书瀑布 提起瀑布,我们就会想起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生答《望庐山瀑布》)能朗诵一遍吗?(生朗诵)

   
村长点评:观摩教学中,面对陌生的学生,借课前谈话迅速融洽感情、拉近距离,十分必要。但一些老师的课前谈话为了迎合学生一味追求噱头,与教学内容常常风马牛不相及。相比之下,诸老师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就很巧妙: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及时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文本,一举两得。

   老师之辩:课前谈话,无可厚非,从理论上讲怎么谈都可以。不过我的感觉是不谈更好,让学生自己玩。或者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个别交流。
很多很多年前,去参加一次全国的活动,听到一段课前谈话,回来写了一点感受《出外靠朋友》。也许可以说明我的观点:

这是我好几年前听到的一节课了。上课的是个年轻老师,很出名的。那次他是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我们都知道,公开课有个特点,离上课还有很多时间,学生已经带来了。老师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那天听课的老师大概有上千人吧。于是那老师便只好进行课前谈话了。(其实前一天老师和学生已经认识了。)他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老师吗?”学生都说喜欢。(不喜欢才怪呢!)老师说,老师也很喜欢你们。后面的话,那老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今天老师到你们这里来上课,老师就要靠你们配合了,你们有信心吗?”
这样的开场白是很多的,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听到过。只不过是他说得更有特色罢了。
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念:我是来表演的,你们是应该配合我的!他完全忘记了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生才是主体。老师是应该为学生服务的,是应该配合学生的学习的。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我们说了很多年了,可是在真正做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颠倒。我们老师受师道尊严的思想的影响太深了,很难把学生看成是主人,反倒常常是把自己看成主人,让学生围着自己转,跟自己的思路走。而且越是公开课,越是准备充分的课,这种现象越明显。
我们总是会在有意无意中暴露自己的思想。想想看吧,你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呢?


   村长再辩:
    迄今为止,我仍然非常欣赏诸老师的课前谈话。喜欢的理由除了我在上述评课中所说的外,更重要的是诸老师的幽默风趣!这种幽默风趣不仅仅是让孩子们精神愉悦,而且它还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老师是民主的,老师是喜欢你们的,大家尽可以放松心情来一起度过这样一段时光。
    我对叶老师这个观点——“不过我的感觉是不谈更好,让学生自己玩。或者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个别交流——不敢苟同。
“不谈”怎么能够“更好”呢?我们一定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这是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实录。我完全无法想象在一个有上千人听课的大礼堂里,在一节师生第一次见面的公开课上,老师不做任何课前沟通直奔主题,会是什么效果。我们完全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让我们自己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一千多个陌生的老师,和一群刚刚认识几分钟的孩子上课,不要任何谈话,不要沟通,我们是否能够直接开讲——即便能够,又会是什么结果?
    感情——尤其是师生和谐的感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最基本的保证。没有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没有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孩子们很难进入状态,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知识的学习没有了情感的伴随,那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而对于借班上课的老师来说,利用课前谈话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迅速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是公开课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当然也并非绝对必要)——不仅仅是诸向阳,几乎所有名师都要走这个环节。
    “让学生自己玩”,这个想法很好!但,这不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这是公开课,下面有上千双眼睛像探照灯一样闪闪发光地盯着孩子。孩子不是神,也不是在敌人铡刀面前脸不变色心不跳的英雄,如果有哪个孩子在这种场合下还能够坦然自若旁若无人地玩耍,这个孩子的心理就值得心理学家来研究了!
    “或者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个别交流”,这个想法也不错!但是,一两分钟的时间,顶多交流三四个孩子,让其他学生做什么呢?“让学生自己玩”?刚才已经说了,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说,想法虽好,但不现实。
    叶老师下面举了一个课前谈话的例子,这个例子的确存在问题,叶老师分析得也很好——“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念:我是来表演的,你们是应该配合我的!他完全忘记了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生才是主体。老师是应该为学生服务的,是应该配合学生的学习的。
    叶老师的这个观点我完全赞同。但问题是,这个老师课前谈话中出现的问题,是他个人的教育观念问题,并不是课前谈话这种沟通形式本身的问题,更不是诸向阳本课课前谈话的问题——就好比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人喝醉酒杀了人就因此而一概禁止喝酒甚至禁止生产酒——是一个道理。
    同时,我们也不能拿这位老师课前谈话的问题来批评诸向阳的课前谈话——别人生了病,让诸向阳来吃药,显然不公平
    我的建议是,如果叶老师的确感觉诸向阳的课前谈话有问题,那就应该对其进行直接分析,指出利弊得失,方令人心服口服。


师:听了朗诵,我眼前出现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大瀑布!在巴西也有一条这样的瀑布,它叫什么?(生答塞特凯达斯瀑布)这个名字很拗口,我们多读几遍。(生连读三遍)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也是非常美丽、非常壮观的,但现在正逐渐枯竭。为此,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它举行了一次葬礼,这次葬礼被称为——
生:特殊的葬礼。
师:什么意思?看看这个字的字形……
生:人死了以后埋起来。字中间有个字。
师:你真聪明。还有哪些汉字一看字形就能猜出意思?(生答”“并解释)
师: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啊!下面请一个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
咆哮而下     逐渐枯竭
滔滔不绝     生命垂危
一泻千里     奄奄一息
(生横着读了一遍)
师:读得真响亮,有没有其他读法?(一生竖着读了一遍)你为什么竖着读啊?
生:第一排讲的是壮观的瀑布,第二排讲的是枯竭的瀑布。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啊!谁能通过朗读,就能让我们大概感受这些词语的意思?(一生读,把每个词语读的声音差不多高)他的朗读能让我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谁再来读读看?(另一生读)
师:他把第一排词语读得响亮高昂,第二排词语读得低沉缓慢,让我们从中悟到了词语的意思。


    村长点评:上课伊始,即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提炼出来,分类整合,对比呈现,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在两组词语中的有着鲜明对比色彩的情感,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此乃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品评词句,这也是语感训练,这当然还是人文教育。

   
老师之辩:说实话,这个词语教学的设计是很常见的,也没有那么多的作用,更不需要提升到人文教育的高度。很多老师觉得这就是探究。其实没那么玄乎。老师提炼词语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提炼,那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建议改为让学生自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过去的瀑布和现在的瀑布。然后顺其自然再来读读词语。
几年前我也写过一篇关于探究的文章:
师:读一读这首诗第二句和第四句,注意最后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鸟——少,鸟——少,老师,我发现了!鸟少去了!
师:……
师:再读读《鹅》第二句和第四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歌——波,歌——波,老师,我发现了!是胳膊!
师:
%#@*!
……
这是一个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案例。老师的意图是想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诗歌的韵脚。结果学生的发现,让老师哭笑不得。
自从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在教学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片面理解探究性学习,认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需要探究。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却偏要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或者出一些很难的问题,让学生去不着边际地探究。比如古诗的押韵问题。这样的知识如果没有教学,要学生自己探究出来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的。我们应该知道,接受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偏废。重视探究性学习,先要打好语文基础。在小学阶段,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一味地强调小学生去探究学习是不可取的。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适合运用哪种学习方式就用哪种,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村长再辩:
    “这个词语教学的设计是很常见的,也没有那么多的作用,更不需要提升到人文教育的高度。这个观点我同意,这里的点评的确有深挖微言大义之嫌。
    但随后的论述就出问题了。
    叶老师认为,“老师提炼词语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提炼,那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建议改为让学生自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过去的瀑布和现在的瀑布。然后顺其自然再来读读词语。”这个建议非常好,叶老师在这里强调的是:老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提炼概括词语——也就是要让学生自主探究
    这一理念值得称赞!
    随后,叶老师举了一个让学生自己探究诗歌押韵的案例,而这个案例恰恰否定了上面的观点,用叶老师自己的话说——“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却偏要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或者出一些很难的问题,让学生去不着边际地探究……我们应该知道,接受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
    这里,叶老师明显自相矛盾了——
    一开始说:诸老师,你直接“提炼词语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提炼,那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继而又说:“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却偏要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按这一观点,诸老师做的不是完全符合你的要求吗:他没有打着所谓自主学习的旗号把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而是直接把两组词语呈现给学生从而快速切入主题展开了学习
    应该说,叶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很前瞻的,一开始提出的观点(让学生自己提炼概括词语、自主学习)和后来的观点(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都是正确的,问题是,把两者放在一起来评点诸向阳的这个片段,就相互矛盾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岂有胜乎?
    我相信这应该是叙述的问题、逻辑的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一次特殊的葬礼。在这样的葬礼上,假如你是总统,你会讲些什么呢?一句话也行,两三句话也行。
生:我要告诉大家节约用水,这样瀑布可能会更壮观。
生:我要呼吁保护环境。
生:女士们、先生们,请睁开明亮的双眼看看塞特凯达斯瀑布吧,就是因为人们乱砍乱伐,不节约用水,才导致了即将枯竭的结局。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让大瀑布的悲剧重演。
师:他讲的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女士们、先生们,讲得有礼貌、很具体。
师:是啊,总统说话要有礼貌,我们平常说话也要有礼貌。那么菲格雷特总统讲了哪些内容呢?请找出相关段落认真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第八自然段)
在葬礼上,菲格雷特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指导学生读这段文字)
师:这段课文简单介绍了总统演讲的内容,请你归纳一下都包括哪几个方面。
生:总统回忆了过去的瀑布。(师板书昔日
生:他号召人们爱护自然生态。(师板书呼吁
师:除了课文中提及的内容,大家也可以推测一下他还可能讲些什么?
生:他可能还要讲一讲如今瀑布的现状。
师:为什么?
生:因为瀑布过去那么壮观,现在却逐渐枯竭,这样讲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有说服力。
师:你真了不起!连对比都知道。(板书现在
师:那么就让我们顺着总统演讲的思路,看看昔日大瀑布是什么样子。

   
村长点评:总统演讲的内容是课文的最后一个段落,诸老师在教学结构上采取了倒推法:读完词语之后直接切入总统的演讲内容,由此逆行而上学习全文,课堂流程因此而波澜顿生、曲折有致。课文对总统演讲内容的介绍篇幅虽少,但系文章主旨所在,抓住这一关键段落突破全文,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让整节课的教学有了强烈的整体感,自然而顺畅

   
叶老师之辩:逆行而上学习课文,虽然看似新颖,实际上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生对课文都还没有理解,就叫他们想像总统的演讲是空中楼阁,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延续上一个环节,直接学习过去的瀑布,不需要绕来绕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和老师要你读哪段你就读哪段同样不可取。

    村长再辩:
    1“学生对课文都还没有理解,就叫他们想像总统的演讲是空中楼阁。”——对此我不敢苟同。什么叫理解?我不相信这样一篇内容并不艰深、语言并不艰涩的课文,学生经过了课前的预习,经过了课上的朗读,经过了结合两组词语反复的讨论,还没有基本的理解!当前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假装学生什么都不懂,然后不管文本内容的深浅,总是不遗巨细点点滴滴烦烦琐琐从头讲起。其实,学生的学习从来都不是建立在零的基础上的,一篇白话文,经历了上面的阶段,学生完全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诸向阳的要求:“在这样的葬礼上,假如你是总统,你会讲些什么呢?一句话也行,两三句话也行。”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发表长篇或系统的演讲,他只是让学生“说说”而已——“一句话也行,两三句话也行”,这个要求是很低的,我不相信读了好几遍课文的学生连这样的一两句话的表达都是“空中楼阁”。
    2、这里的“假如你是总统你会讲些什么”,只是一个小小的过渡,“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由此让学生关注总统的演讲,顺着总统的演讲,“逆流而上”,把握文本的重点内容。对此,叶老师的建议是“不需要绕来绕去”延续上一个环节,直接学习过去的瀑布,这个建议有道理,可以削减枝叶,突出主干。但,还是那句话,这是公开课,执教者总喜欢让课堂多一些变化,多一些曲折,多一些波澜,多一些看点。我想,由此来看这个设计,老师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颇含创意的。
当然,两种思路,角度不同,见仁见智,各有道理;没有错对之分,只有适宜之别——是否适合执教者自己的个性与特点才是最重要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师:课文哪一段讲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生答第三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此段。)昔日的瀑布怎样?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
生纷纷回答:雄伟壮观。流连忘返。滔滔不绝。气魄雄伟。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把这些词语都概括进去?
生:雄伟壮观。
师:很好。从哪些语句可看出瀑布雄伟壮观?用笔划下来,然后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生读书思考)
生:因为汹涌的河水一泻千里,所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
生:因为瀑布像巨大水帘从天而降,所以人们流连忘返。
师:说得很准确,因为……所以用得也恰当。

    村长点评:诸老师始终不忘语言文字的训练。用因为……所以说话,轻松地变换了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感,深化了对内容的理解,训练了说话能力,一举数得。这就是语文课应有的语文

    老师之辩: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好像除了“因为所以”就不知道还有什么语言训练了。这里用“因为所以”来说话是不妥当的。看看学生的回答就知道你的教学效果了。

生:因为汹涌的河水一泻千里,所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
生:因为瀑布像巨大水帘从天而降,所以人们流连忘返。
  
叶老师之辩:仔细想想吧,学生不是“说得很准确。”“因为……所以”也用得不恰当。
师: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如此的壮观迷人,想亲眼看一看吗?(出示气势磅礴的瀑布图,配上声音。学生被深深震撼。)看着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你想说什么?
生:确实雄伟壮观,百闻不如一见。
师:你想起什么诗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这美丽壮观的瀑布面前?
(大屏幕出示第三段课文,但把本段第一句话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中的曾经一词去掉了)
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指导学生反复读)
师:请同学们将这段话和书上的比一比,看看少了哪个很重要的词语?
生:曾经。
师:曾经是什么意思?
生:以前。过去。
师:这个词有和没有很不一样,大家认真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加上曾经,整个意思就不一样了,说的是瀑布从前壮观的景象,不代表现在。
生:加上曾经,读了后很难过。塞特凯达斯瀑布以前的景象那么雄伟壮观的,现在却逐渐枯竭了。
师:说得好!读着曾经这个词,一丝悲凉从我们的心底油然升起。

   
村长点评: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是老师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语感怎么形成?必须从细节入手,必须从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入手,反复推敲斟酌,方能领略精髓,悟得真味。看似寻常的曾经,极易被学生忽略,诸老师慧眼识珠把它出来,作为一个让学生反复咀嚼品味,结果一词入口,百味皆生:学生出了大瀑布的变化,出了浓浓的语文味,也出了淳厚的人文味。

   
叶老师之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霸主地位暴露无遗。什么叫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把我们老师的老谋深算强加给学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品读这段的重点是体会瀑布的壮观,瀑布的美,而不是悲凉。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呢?等学习了下一段再回来体会曾经才是正道。

    村长再辩:
    我依然非常欣赏诸老师关于“曾经”一词的巧妙处理!
    自主体验不是不要老师引导,自主感悟不是不要老是提示。老师固然绝对不能“控制”学生,很多名师的课堂就对学生的控制太过,导致学生丧失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无为而治。仔细阅读上面的片段,如果实事求是的话,我们会感觉,用“老师的霸主地位暴露无遗”来评价有失公允——诸老师只是尽了一个老师应该担负的引导的责任而已。(当然,从更加强调教学民主的或者完全西方化的视角来观察,感觉到上述环节老师逼人的“霸主地位”也有可能。)
    另外,我不同意叶老师在这里使用“老谋深算”这个词。
    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含义,老谋深算所指向的绝对不是善意和美好,通常都含有加害于对方、让对方倒霉的意思。一个老师,可以说他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是浪费孩子时间的,是压抑了孩子创造精神的……都没问题,但说他在教学中是“老谋深算”,多么不恰当、不贴切啊!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叶老师的本意,他只是慷慨激昂顺笔写来而已,并未仔细推敲。但我之所以要格外提出这个看上去不大的枝节问题,是因为这会影响到“辩课”的走向,影响到“辩课”的味道。
    辩,必须民主平等,领导人跟你谈话,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那叫指示,不是辩;
    辩,必须就事论事,以理服人,指责和谩骂都背离了辩的本质;
    辩,最好心平气和,不要炮声隆隆——炮火纷飞固然痛快淋漓,但人很容易受伤。
    综观叶老师的整个辩课,绝大部分都是民主平等、以理服人、心平气和,但惟独这一段个别用词让人不太舒服。
    不知叶老师以为然否?

师:大瀑布现在怎样了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象你们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师朗读第五自然段)
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壮观气势了。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这样的情景,都失望地离去。   
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昔日的瀑布响声震耳欲聋,如今却说不出话了,人们叹着气走了。
师:此时的瀑布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板书奄奄一息奄奄一息什么意思?
生:快要死了,大瀑布即将枯竭了。
师:(大屏幕出示如今的瀑布图,配上凄凉的音乐)大瀑布流量越来越小,逐渐枯竭。谁来为我们读读这段话?(生读得凄婉动人)读到这里,你的头脑中是不是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生:为什么会这样?
师:是啊,为什么?书上有答案吗?读读看。(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这一段,你心情如何?(生答伤心”“沉痛”“难过,师指导学生反复读该段文。)
师:面对这奄奄一息的大瀑布,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菲格雷特总统也有很多话要说,他在特殊的葬礼上,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发表了动人的演讲。但是这演讲课文里写得很简略,那么就请把你自己的心里话写成一篇演讲辞吧,一会儿大家也来发表演讲。写的时候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要写得与众不同。(音乐响起。师生同写。)
师:(请两位学生上台)这两位都是总统,谁先讲?
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为即将离我们而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让我们一起默哀吧!
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气魄雄伟,滔滔不绝的河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而如今的瀑布却因为我们不断浪费水资源,肆意砍伐树木,逐渐走向消亡。
应该清醒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让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师:文采飞扬啊!演讲要有气势。如果能增加一点气势,你的演讲就更有感染力了。现在请这位同学演讲。(生演讲,略。)刚才,我也写了一篇演讲辞,我也来作一次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即将离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作为巴西总统,我的心情十分沉痛。            
  
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每秒钟有一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水声震耳欲聋,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人类为有这样的大瀑布而自豪骄傲!
可是,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却如早衰的生命,奄奄一息,等待销往!人们再也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巨响,人们再也领略不到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
是谁扼杀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人类自己。乱砍乱伐,无节制用水,各种污染……人类在亲手制造大自然的悲剧。
应该警醒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最后一滴水真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眼泪啊!(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村长点评:妙哉,师生的演说!妙哉,老师的设计!课文对总统的演说概括叙述,一笔带过,于是形成了一个空白点,诸老师敏锐捕捉这个空白点展开演说训练,文本内涵得到了丰富,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此乃一妙!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对瀑布已经深情款款:对昔日大瀑布心往神驰,对今日大瀑布痛心不已,情动而辞发,写演说辞自然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诸老师因势利导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此乃二妙!演说是现代人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之一,然而演说能力不但是小学生,也是绝大多数成年人的软肋(在西方发达国家,演说是中小学生素质中最受重视的一项能力),借此展开演说训练,对此软肋是一种补钙。此乃三妙。

   
叶老师之辩:哀哉!什么叫画蛇添足?这就是画蛇添足。课文为什么没有把总统的演讲写出来?因为那不是课文的重点。空白就一定要去填满吗?那齐白石就不是齐白石了。留点想像的空间给学生吧!我可以保证那个总统绝对不会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如果你一定要写请把音乐关掉吧!也不要说师生同写了,我肯定你早就准备好了。

    村长再辩:
    “空白就一定要去填满吗?那齐白石就不是齐白石了。留点想像的空间给学生吧!”这话我同意,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没有空白就没有想象。
    但,我又不同意。

    的确,如果在图书馆阅览室里,我们一定要让读者把自己想象到的说出来甚至写出来,读者非得跟你拼命不可!可是,这不是图书馆,这也不是成年人的消遣性阅读,这是语文教学的课堂,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只要不伤害孩子,老师有权利利用一切的机会、一切的元素开展教学活动;老师当然知道这是空白,当然也知道应该留给孩子想象,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步而不抓住机会进一步开展说写训练,那么老师的责任又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又如何达成?
    “也不要说师生同写了,我肯定你早就准备好了。”准备好了又有何妨呢?老师当然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当年一再倡导的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写作——名之曰“下水文”)准备好了,写得精彩,给学生更好的示范,这不正是教师这份职业的应有之义吗?

师:有没有谁对这位总统有意见?
生:总统应该惩治工厂,让它们不再浪费水资源。为什么只在这儿说而不采取行动呢?
师:是呀!为什么不想办法救救瀑布?(指着黑板上板书的奄奄一息)塞特凯达斯瀑布还没有完全枯竭啊!如果是我们的亲人,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最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救他。
师:总统却干了什么?
生:举行葬礼。
师:葬礼一般在人死了以后举行。瀑布还奄奄一息呢,怎么就举行葬礼了呢?我们今天用的是苏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也有这篇课文,上面有这样一段话:“2O世纪8O年代初,在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伊泰普水电站正是菲格雷特总统下令建造的。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生:菲格雷特总统明明知道建水电站会使瀑布消失,但他还这样做,他不称职。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伊泰普水电站。
(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文字)
伊泰普水电站建成后每年发电750亿千瓦小时,通过高压输电线输往巴西各地及周围邻国,这对缺少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巴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师:你又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建这个水电站,对巴西来说,既有益处,又没有益处。有益处的是水电站能发电,提供能源。没有益处的是使塞特凯达斯瀑布消亡了。
师:我们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不是非对即错,非此即彼。有许多事不是一下子能说得清的。我们要占有资料,仔细阅读,独立思考。最后,诸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孟子说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让我们一起将这句话记在心中。

   
村长点评:这个环节,老师的意图十分明显: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学生的多元化感悟。从课堂教学效果看,目标也基本达到了。但细细深思,师生共同研讨了这么长时间,学生用情如此之深,师生的演讲声情并茂,最后忽然又借资料暗示孩子:大瀑布的消亡固然是人为的悲剧,但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前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让孩子们形成的结论又有被推翻之嫌。这样学生的思考固然多元化了,但是他们的认识否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混乱的状态呢?在倡导独立思考、倡导多元化感悟的新课程背景下,类似的教学现象还有很多。
这是笔者的一点困惑,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叶老师之辩:这个环节我无话可说了,和我们常见的龟兔第二次赛跑,司马光砸缸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是异曲同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