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教育文集

李振村评《特殊的葬礼》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点击数:
 
人文本在语文
                                ——诸向阳执教《特殊的葬礼》实录及点评
 
                                                     李振村
 
听课手记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工具性与人文性需要有机结合以来,很多语文老师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四顾茫然,不知课堂教学之路究竟该如何行走:顾及了工具性,担心人文性被泯灭;强调了人文性,又怕语文课没有语文味,真是左右为难啊。
        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特殊的葬礼》(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过程大致如下:
1、揭示课题,初读课文,说感受。
2、再读课文,说感受。(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心情沉重?为什么?)
3、拓展思考:在生活中,你还了解或经历过哪些环境“悲剧”?
4、延伸升华。播放课件: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问:读后有什么感受?请你为黄果树瀑布设计一句环保广告语。
        围绕大瀑布逐渐枯竭的危机状况,老师巧妙引导,学生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涉及到了环境保护的众多方面,赢得了听课者的好评。课后,执教老师围绕本节课的人文教育问题谈了体会,再次得到了大家的共鸣。但我感觉,虽然课堂上学生说得充分,说得精彩,但说的内容却大多远离文本,课堂上的 “语文味”被过于浓烈的“环保味”稀释了。这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大瀑布的知识确实增加了不少,环保意识也有提高,但语言文字方面却获益甚微。类似现象在当前的语文课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如果把文本比作生命的话,人文好比精神,语言文字好比肌体:精神脱离了肌体无法存在;肌体缺失了精神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具备了生命的力量。由此可见,人文本在语文中:在语文的每一篇课文中,在课文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词当中。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人文教育也就自然而言、润物无声地渗透其中了。最近,听江苏省青年名师、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小学副校长诸向阳执教《特殊的葬礼》,感觉诸老师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上处理得比较恰当。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老师的课堂。
 
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我们先来一个小测试,知道成龙的请举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他是干什么的?
生:电影演员,演武打片。
师:知道刘德华的请举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我再问一个人:知道诸向阳的请举手。(全班有数人举手)他是干什么的,在哪儿?
生:是一位老师。就在我面前。
师:谢谢你!诸向阳就是我。现在知道诸向阳的请举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噢!我现在和成龙、刘德华齐名了。(学生大笑)初次见面,我们来个脑筋急转弯游戏,请听题:什么鱼不能吃?
生:木鱼。
师:真聪明。下一道题目难了:什么池不能有水?
生:电池。
师:完全正确,再来一个:什么布不能做衣服?
生:瀑布。
师:(板书“瀑布” ) 提起“瀑布”,我们就会想起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生答“《望庐山瀑布》”)能朗诵一遍吗?(生朗诵)
点评:观摩教学中,面对陌生的学生,借“课前谈话”迅速融洽感情、拉近距离,十分必要。但一些老师的“课前谈话”为了迎合学生一味追求噱头,与教学内容常常风马牛不相及。相比之下,诸老师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就很巧妙: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及时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文本,一举两得。
 
师:听了朗诵,我眼前出现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大瀑布!在巴西也有一条这样的瀑布,它叫什么?(生答“塞特凯达斯瀑布”)这个名字很拗口,我们多读几遍。(生连读三遍)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也是非常美丽、非常壮观的,但现在正逐渐枯竭。为此,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它举行了一次葬礼,这次葬礼被称为——
生:特殊的葬礼。
师:“葬”什么意思?看看这个字的字形……
生:人死了以后埋起来。“葬”字中间有个“死”字。
师:你真聪明。还有哪些汉字一看字形就能猜出意思?(生答“山”“泉”并解释)
师: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啊!下面请一个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
咆哮而下     逐渐枯竭
滔滔不绝      生命垂危
一泻千里     奄奄一息
(生横着读了一遍)
师:读得真响亮,有没有其他读法?(一生竖着读了一遍)你为什么竖着读啊?
生:第一排讲的是壮观的瀑布,第二排讲的是枯竭的瀑布。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啊!谁能通过朗读,就能让我们大概感受这些词语的意思?(一生读,把每个词语读的声音差不多高)他的朗读能让我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谁再来读读看?(另一生读)
师:他把第一排词语读得响亮高昂,第二排词语读得低沉缓慢,让我们从中悟到了词语的意思。
点评:上课伊始,即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提炼出来,分类整合,对比呈现,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在两组词语中的有着鲜明对比色彩的情感,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此乃“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品评词句,这也是语感训练,这当然还是人文教育。
 
师:同学们,这是一次特殊的葬礼。在这样的葬礼上,假如你是总统,你会讲些什么呢?一句话也行,两三句话也行。
生:我要告诉大家节约用水,这样瀑布可能会更壮观。
生:我要呼吁保护环境。
生:女士们、先生们,请睁开明亮的双眼看看塞特凯达斯瀑布吧,就是因为人们乱砍乱伐,不节约用水,才导致了即将枯竭的结局。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让大瀑布的悲剧重演。
师:他讲的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女士们、先生们”,讲得有礼貌、很具体。
师:是啊,总统说话要有礼貌,我们平常说话也要有礼貌。那么菲格雷特总统讲了哪些内容呢?请找出相关段落认真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第八自然段)
在葬礼上,菲格雷特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指导学生读这段文字)
师:这段课文简单介绍了总统演讲的内容,请你归纳一下都包括哪几个方面。
生:总统回忆了过去的瀑布。(师板书“昔日” )
生:他号召人们爱护自然生态。(师板书“呼吁” )
师:除了课文中提及的内容,大家也可以推测一下他还可能讲些什么?
生:他可能还要讲一讲如今瀑布的现状。
师:为什么?
生:因为瀑布过去那么壮观,现在却逐渐枯竭,这样讲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有说服力。
师:你真了不起!连“对比”都知道。(板书“现在” )
师:那么就让我们顺着总统演讲的思路,看看昔日大瀑布是什么样子。
点评:总统演讲的内容是课文的最后一个段落,诸老师在教学结构上采取了倒推法:读完词语之后直接切入总统的演讲内容,由此“逆行”而上学习全文,课堂流程因此而波澜顿生、曲折有致。课文对总统演讲内容的介绍篇幅虽少,但系文章主旨所在,抓住这一关键段落突破全文,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让整节课的教学有了强烈的整体感,自然而顺畅。
 
师:课文哪一段讲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生答“第三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此段。)昔日的瀑布怎样?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
生纷纷回答:雄伟壮观。流连忘返。滔滔不绝。气魄雄伟。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把这些词语都概括进去?
生:雄伟壮观。
师:很好。从哪些语句可看出瀑布“雄伟壮观”?用笔划下来,然后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生读书思考)
生:因为汹涌的河水一泻千里,所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
生:因为瀑布像巨大水帘从天而降,所以人们流连忘返。
师:说得很准确,“因为……所以”用得也恰当。
点评:诸老师始终不忘语言文字的训练。用“因为……所以”说话,轻松地变换了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感,深化了对内容的理解,训练了说话能力,一举数得。这就是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
 
师: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如此的壮观迷人,想亲眼看一看吗?(出示气势磅礴的瀑布图,配上声音。学生被深深震撼。)看着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你想说什么?
生:确实雄伟壮观,百闻不如一见。
师:你想起什么诗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这美丽壮观的瀑布面前?
(大屏幕出示第三段课文,但把本段第一句话“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中的“曾经”一词去掉了)
“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 (指导学生反复读)
师:请同学们将这段话和书上的比一比,看看少了哪个很重要的词语?
生:曾经。
师:“曾经”是什么意思?
生:以前。过去。
师:这个词有和没有很不一样,大家认真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加上“曾经”,整个意思就不一样了,说的是瀑布从前壮观的景象,不代表现在。
生:加上“曾经”,读了后很难过。塞特凯达斯瀑布以前的景象那么雄伟壮观的,现在却逐渐枯竭了。
师:说得好!读着“曾经”这个词,一丝悲凉从我们的心底油然升起。
点评: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是老师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语感怎么形成?必须从细节入手,必须从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入手,反复推敲斟酌,方能领略精髓,悟得真味。看似寻常的“曾经”,极易被学生忽略,诸老师慧眼识珠把它“拎”出来,作为一个“点”让学生反复咀嚼品味,结果一词入口,百味皆生:学生“品”出了大瀑布的变化,“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也“品”出了淳厚的人文味。
 
师:大瀑布现在怎样了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象你们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师朗读第五自然段)
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壮观气势了。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这样的情景,都失望地离去。  
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昔日的瀑布响声震耳欲聋,如今却说不出话了,人们叹着气走了。
师:此时的瀑布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板书“奄奄一息” )“奄奄一息”什么意思?
生:快要死了,大瀑布即将枯竭了。
师:(大屏幕出示如今的瀑布图,配上凄凉的音乐)大瀑布流量越来越小,逐渐枯竭。谁来为我们读读这段话?(生读得凄婉动人)读到这里,你的头脑中是不是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生:为什么会这样?
师:是啊,为什么?书上有答案吗?读读看。(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这一段,你心情如何?(生答“伤心”“沉痛”“难过”,师指导学生反复读该段文。)
师:面对这奄奄一息的大瀑布,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菲格雷特总统也有很多话要说,他在特殊的葬礼上,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发表了动人的演讲。但是这演讲课文里写得很简略,那么就请把你自己的心里话写成一篇演讲辞吧,一会儿大家也来发表演讲。写的时候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要写得与众不同。(音乐响起。师生同写。)
师:(请两位学生上台)这两位都是总统,谁先讲?
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为即将离我们而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让我们一起默哀吧!
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气魄雄伟,滔滔不绝的河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而如今的瀑布却因为我们不断浪费水资源,肆意砍伐树木,逐渐走向消亡。
应该清醒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让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师:文采飞扬啊!演讲要有气势。如果能增加一点气势,你的演讲就更有感染力了。现在请这位同学演讲。(生演讲,略。)刚才,我也写了一篇演讲辞,我也来作一次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即将离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作为巴西总统,我的心情十分沉痛。           
  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每秒钟有一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水声震耳欲聋,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人类为有这样的大瀑布而自豪骄傲!
可是,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却如早衰的生命,奄奄一息,等待销往!人们再也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巨响,人们再也领略不到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
是谁扼杀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人类自己。乱砍乱伐,无节制用水,各种污染……人类在亲手制造大自然的悲剧。
应该警醒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最后一滴水真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眼泪啊!(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点评:妙哉,师生的演说!妙哉,老师的设计!课文对总统的演说概括叙述,一笔带过,于是形成了一个空白点,诸老师敏锐捕捉这个空白点展开演说训练,文本内涵得到了丰富,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此乃一妙!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对瀑布已经“深情款款”:对昔日大瀑布心往神驰,对今日大瀑布痛心不已,情动而辞发,写演说辞自然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诸老师因势利导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此乃二妙!演说是现代人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之一,然而演说能力不但是小学生,也是绝大多数成年人的“软肋”(在西方发达国家,演说是中小学生素质中最受重视的一项能力),借此展开演说训练,对此“软肋”是一种“补钙”。此乃三妙。
 
师:有没有谁对这位总统有意见?
生:总统应该惩治工厂,让它们不再浪费水资源。为什么只在这儿说而不采取行动呢?
师:是呀!为什么不想办法救救瀑布?(指着黑板上板书的“奄奄一息” )塞特凯达斯瀑布还没有完全枯竭啊!如果是我们的亲人,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最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救他。
师:总统却干了什么?
生:举行葬礼。
师:葬礼一般在人死了以后举行。瀑布还奄奄一息呢,怎么就举行葬礼了呢?我们今天用的是苏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也有这篇课文,上面有这样一段话:“2O世纪8O年代初,在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伊泰普水电站正是菲格雷特总统下令建造的。”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生:菲格雷特总统明明知道建水电站会使瀑布消失,但他还这样做,他不称职。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伊泰普水电站。
(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文字)
伊泰普水电站建成后每年发电750亿千瓦小时,通过高压输电线输往巴西各地及周围邻国,这对缺少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巴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师:你又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建这个水电站,对巴西来说,既有益处,又没有益处。有益处的是水电站能发电,提供能源。没有益处的是使塞特凯达斯瀑布消亡了。
师:我们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不是非对即错,非此即彼。有许多事不是一下子能说得清的。我们要占有资料,仔细阅读,独立思考。最后,诸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孟子说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让我们一起将这句话记在心中。
点评:这个环节,老师的意图十分明显: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学生的多元化感悟。从课堂教学效果看,目标也基本达到了。但细细深思,师生共同研讨了这么长时间,学生用情如此之深,师生的演讲声情并茂,最后忽然又借资料暗示孩子:大瀑布的消亡固然是人为的悲剧,但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前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让孩子们形成的结论又有被推翻之嫌。这样学生的思考固然多元化了,但是他们的认识否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混乱的状态呢?在倡导独立思考、倡导多元化感悟的新课程背景下,类似的教学现象还有很多。
这是笔者的一点困惑,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