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转载

我眼中的于永正______李振村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8日 点击数:
 
我的题目呢,我想在这里稍微做一点说明,我已经作了一点调整,我的重新调整以后的标准是我眼中的于永正老师。如果讲第一个题目的时候我是没有讲稿的,但是呢,要解读于老师我必须认认真真的准备,所以才写了厚厚的一摞,这是我第一次到徐州来,到徐州来呢,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第一呢,我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因为在当代中国语文届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位语文大家都生活在徐州,比如于永正,比如张庆,比如高林生,比如     ,那么这样一批人物而且带着一批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青年教师队伍,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徐州小语景观。我到徐州来还有种亲情的感觉,有种回家的感觉,我是山东人,山东临沂人,来到徐州,昨天晚上的晚宴上,听到的是满耳的乡音,非常激动,另外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因为我和于老师是老乡,老师是我们山东大地的骄傲,但是山东的种子在徐州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还是徐州的水土好。但是呢,老师并不这么想,老师最近在山东教育上,发表的文章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山东莱阳这个地方养育了我地地道道的山东人,他认为自己是山东人。

   现在的中国小学语文届,可以说乱花渐欲迷人眼,可以说五彩缤纷,可以说是绚烂多姿,在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绚烂多姿的景观里面,有一道最朴素的风景,那道风景不是的繁荣的树木,不是鲜花,而是一片辽阔的土地,我评价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像泥土一样的朴实,那么什么意思呢?也就说我要讲的第一点:本色于永正, 那么为什么说本色于永正呢?本色于永正的意思就是本色的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难道现在的语文不本色吗?现在的语文不本色,现在的语文最绚烂,现在的语文名堂最多,全世界的教学中心属中国的小学语文最最热闹,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声光电一起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复杂的课堂教学技术的运用,实物投影仪,什么计算机电脑多媒体,前不久,我陪一位新加坡的一位朋友听了一节语文课,他说:“语老师在中国不好当啊,在中国的语老师得会太多技术了,还要会制作课件,这样很复杂,他说在新加坡没有这么复杂,所以说现在语老师苦啊,老师晚生20年,这个语老师就不合格,老师早20年成长起来了,现在别人不敢说他了,所以老师的课——本色,我借在苏州第十中学柳 校长有一句话讲的非常的好,今天我忽然想起来了,我用这句话概括本色于永正的特点,那就是质朴天然 真水无香,倾听天籁 ”。

还是回到那句话,什么是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就是听说读写,什么是小学语文阿?现在的听很多的小学语文课,尤其是听一些名师的小学语文课我感觉就是大学老师的课也无法比拟,听得你目瞪口呆,叹为观止,课越上越深,越上越高,上下五千年,左右两万里,什么都涉及到了,但忘了小学生能不能接受的了呢?我们忘记了小学语文他姓小,它必须有这小的特点,我非常非常的佩服江苏省有个很有名的教育部副主任—邹主任,他说什么是语文啊,什么是小学语文啊,就是四句话,字写好、书读懂、话说通、文写正”。多简单啊,他说如果在我的任内,让江苏的中小学生都把字写的漂亮了,写的规范了,我感到死也瞑目了。我们听了这个话真的很惭愧啊,非常非常惭愧,但这个话同时也给了我们老师一个非常大的惊喜,            )实际上现在的这个现实非常的严峻。 台湾有一个小学校长代表团,到中国大陆来考察中国大陆的小学教育,从北京到上海到南京到广东,一路考察下来,我们的教育部的陪同官员就问他,你们感觉大陆的小学教育怎么样?与台湾的小学教育有什么不同,台湾代表团团长说:“论学校的建设我们不如你们学校漂亮,因为台湾80年代就推行均衡教育,所有学校都一个图纸,建一样的房子,现在已经过时了,陈旧了。论信息程度我们不如你们,台湾的一些学校现在还用着486、586电脑,而我们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是奔五、奔六系列,都是多媒体教室。论教师素养,大陆这几年提升得也不错,但是还有一点,人家代表团团长微微一笑,说:“我们孩子的字比你们写得漂亮,我发现你们大陆孩子写字真丑。”这句话让我们这位陪同的教育官员面红耳赤。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最集中的体现在我们的汉字,所以印度总理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诗。现在,我们把它抛弃了,我们的小学生字普遍丑,不说小学生,你看大学生,你看硕士生、博士生,看看他们的字,你就会非常怀疑,他受没受过小学教育。面对这些字,你只能摇头叹息。然后,前一段时间,到江苏常熟    小学的会议室,我看到会议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条幅、汉字、各种省市领导、各种专家留的墨迹。这时我突然看到与众不同的一幅字,这个字非常潇洒。我仔细一看,这个字不像是中国人的。我就问校长,校长说这是一位日本人写的。我当时就这么讲,各位大家看,在这满贴的墨宝中,这位日本人书写的书法最漂亮,

3

大家一言不发。书法是中国的一大文化瑰宝,但是现在我们的书法作品远远落后于日本。现在日本中小学的的书法是必修课,日本有专门的书法课,日本的贵族、首相、日本的各级官员,在庄重的场合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一是穿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二是必须使用毛笔签字,例如:小泉纯一郎、小渊惠三等,这些人的书法写得相当漂亮,我说一句大不敬的话,比我们有的中央领导的字漂亮多了。前段时间,我们就登了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的一个书法作品,那个字写得字字端庄,里面透着一种浓郁的味道,那是人家日本人。你说我们的小学语文你搞那么高大精深干什么?最简单,我们不是培养文学家,我们不是培养科学家,我们不是培养政治家,我们是要培养一种小学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是为以后人的一生打基础。就语文而言,最简单,让他写一笔好字,让她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要像我,到现在走到哪里,人人都笑话我,当然老师也是山东普通话。只不过他比我级别高,没有办法,没有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要是让孩子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走到哪里,都是人生的名片。让孩子肚子里能够积累一百篇经典,他会终身受益无穷。让孩子能够把文章写通,写顺,写漂亮,也是她人生中的一张名片。现在非常遗憾。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最具有    的明师课堂上,几乎很少见。今天上午,我们听老师的高徒杨老师讲课,一位老师告诉我,我听了这么多公开课,这是第一次看到特级教师在让孩子听写生字,并且不厌其烦在指导写字。有点久违了。我研究了老师堪称经典的许多精品课,我们看看老师是如何对待作基础的东西,这也是本色于永正的第一点,他始终牢牢抓住最基本的语文元素展开论述,为孩子打下最基本的语文功底。最基本的语文元素是什么呢?让我们看一下老师是怎样展开训练的。《小稻秧脱险记》许多老师都听过这次课,堪称老师的经典,这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生词提炼出来,让孩子用表演的方式把词语的理解生活化,这是他最大的亮点。大家都忽略了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跟我一起写课题,请注意稻字的笔顺,秧字的起笔……”学生听了一丝不苟地书写,“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1234”简简单单、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学生也很明白,没有绕弯子,现在有的老师导入新课要绕来绕去,绕的学生在听小品听相声,最后才知道是在上语文课。关于于老师的板书有一篇文章《就这样悄悄地蹲下》,这是一位女老师留着眼泪写的。他说有一次老师到我们这里来上课,我们提供的黑板非常矮,老师的板书,他努力的俯下身子,努力的写好,我看到老师花白的头发,在黑板的下方晃动,那么艰难的半蹲着身子,而字却写得一丝不苟。这一霎那,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就这样悄悄地蹲下,他就这样给孩子做好每一字的示范,这就是最基本的元素。

4

在《小稻秧脱险记》中,大家都注意了它热闹的环节,却忽视了小的细节。其实语文就是靠这样一些小环节把孩子给扎扎实实塑造起来了。

我们再看,老师另一个经典《新型玻璃》。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讲一个悬念,讲一个故事,然后紧接着话锋一转,非常简洁明了。同学们拿出本子来,跟着老师写字--新型玻。老师工工整整的板书课题,必让学生跟着写,然后于老师讲要注意新得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短一点,为什么要短一点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一撇写长一点,字样才显得精神。

老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课文的导入文本时,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在每一个细节,在每一个片断,在每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最基本的元素,让孩子接受点实验、进行训练,语文的能力,语文的素养,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形成的。

那么这里最有说服力的我认为就是《圆明圆的毁灭》。《圆明圆的毁灭》在全国很多名师都上过的课。至少从我来说全国?至少三位名师讲过。《圆明圆的毁灭》我感觉这是容易煽情的课,所以我听过得有的纯粹就是一堂煽情的课,,把孩子们的眼泪忽悠哗哗的流;有时候纯粹成了历史课,研究那段历史,圆明园究竟是谁毁灭的?有的成了政治课,说到豪情之处高呼口号“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我认认真真研究了老师《圆明圆的毁灭》,当然老师《圆明圆的毁灭》也有情感,也有民主情感的激发,也有爱国主义激发,也有人文性的渗透,但我更加关注的是渗透在人文领域点点滴滴不起眼的火花,让我们看一下。

“同学们,有读书读过两遍的吗?好,很好。这才叫读书,能够读四遍的更了不得了,这就叫自觉的学习。好,请大家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这个环节大家注意老师上课老一套,走到哪里都让孩子一块写课题。就是老一套,同学们和我一起写课题。后来我想想也是,难道就没有创新的办法吗?可是我又一想,这就和我们吃饭一样,不论我们怎样创新只能用嘴巴吃,忽然创新用鼻孔吃,我不能忽然创新用眼睛吃,我再怎么创新,,我可以把嘴张大点,可以把嘴张小点,我可以吃饭不讲话,但是,我还是要用嘴吃。语文的基本功和吃饭一样。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老师重视课题,那是假的,其实根本就不重视课题,把课题一念,只是说:“读读读,在读一读”,读的有味道了,往下进行,不讲了。老师就是让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边写边指导,,我们来写“圆明圆的毁灭”,“圆”写得要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要注意笔顺, “灭”上面的一横要长一点。然后请大家注意,紧接着大家打开书本将课文默读一遍,读书要学会作记号,要留下思考的痕迹。写的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读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做个记号,这才叫会读书,加上批注,为什么画出一段?写出你的意见和体会,这也是老师惯用的非常老套的办法,我总是用这个办法,说都说俗了,但是还是老一句话:饭就是要用嘴吃,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就是要这样训练。没办法。

学生们在读书,老师又讲:“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读书切忌一片荒茫,千日功夫行为长,要用心、潜心的读书。”这句话也是反复地强调。

到了第二节课,我发现同学们有两大优点:读书非常投入,越读越好,越读感情越真挚。第二个优点是读书会做记号。有好多同学在书上划了波浪线,而有的人在旁边写了一句话。了不起!这就叫会读书,这就叫方法的实施,这就叫不厌其烦,这就叫反反复复,这就叫灌输和强化。没办法,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要灌输和强化。我又发现大家很会背书,很会写文章,优点真不少。下面大家认真地读课文后面的生字。这就是字帖。写字,首先要读帖。什么叫读帖呢?读帖就是认真观察每一笔的笔顺,提笔、落笔,边观察边书空,不出声,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下面请仔细观察这四个字,“忠”“艺”“奉”“堂”。现在推荐小书法家来分别写写这四个字。

讲实话,上午《圆明圆的毁灭》这节课,我听了那么多名师的课,他们其实把基本的东西抛得越干净越好,因为一旦插进来就会影响情感,情感一淡,打个磕拌打击面一大,就很难形成高潮,为了形成高潮;为了让学生落下眼泪;为了让全场寂静无声;为了让大家掌声连连,他们把这些尽量删掉。但老师是尽量插回来,见缝插针。然后,字写得好的划红圈,有三个字写的不错,划三个红圈,但是艺术的“艺”字,那个孩子字写得实在不怎么样,老师认真的端详了以下,嗯?不错,艺术的“艺” 字“折”写得不错,把这个“折”圈起来吧。你看,老师真了不起,人家都是圈一个字,他圈一“折”,孩子就在乎这个,说不定将来这个孩子会成为写“折”大王,专门会写“折”。然后    后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要“堂堂正正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话说得非常好!在世界范围内对于母语的都很重视。只有中国,我就感到非常奇怪,我们一直争论,我们身上每一点落后的东西都怨别人,都是老祖宗不好,都是老祖宗惹的祸,我看了一篇文章让我气了半个月,那篇文章说四大名著有什么用?中国本来就非常发达国家,后来中国的落后都是因为中国文化。他说,比如四大名著吧,《水浒传》招安起义,招安起义,一个循环又一个循环,没有上升;比如《三国演义》开篇就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是转了一圈;比如《红楼梦》吧,红楼一梦,四大皆空;《    》也是。    所以中国的文化???始终闭着眼睛转圈,不能冲出去,怎么办?甩掉这个包袱。冲出去我们才能解放。我也在想,这话也有道理,的确有。那好啊,四大名著不要了,从中国的历史中抹掉,这还不行,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抹掉;还有屈原的《离骚》--抹掉;还有《史记》--抹掉;还有《论语》《孟子》《资治通鉴》――抹掉,《诸子百家》—抹掉?到最后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有没有根,我们要到哪里去?一个民族,你凭什么要???就像???教授讲的,我们的大陆留学生到了美国,美国学生说:“你们从中国来,真不得了,你知道《《离骚》》吗?”“《离骚》,我不知道。”“那你知道《论语》吗?”“《论语》,我不感兴趣?”“那你知道什么?”“我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真?那是民族的悲哀!看看国外,哪怕把老祖宗留下的一点点都发扬光大,到韩国到汉城,那么发达的国际大都市、那么宽阔的城市道路,忽然间绕了个大弯,马路中间破破烂烂的房子,在中国也就是农村里的一个小土地庙,它当成国宝,用栏杆圈起来,树上牌子:这是国宝!我们的城市高架桥要让道,这就是韩国这就是汉城。那么日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位教育家调查了日本的十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问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他们说:“最多的因素就是我们从小接受素读训练,素是朴素的素”。素读训练,就是中国自汉朝以来一直运行着的私塾的素读训练,不求甚解,不求理解,朗诵,朗朗的诵读,烂熟于心,滚瓜烂熟,脱口而出。就是用素读的方法,我们通读了四书五经,至今还能背诵大部分的篇章。你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哺育了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这么成功是因为素读教育方法。看看我们现在,把所有的传统文化统统埋葬,然后重新建高楼大厦,但是缺少材料,建不起来。老师最大的智慧、最大的聪明,就是紧紧地抓住了这些最普通、最基本的元素,开展教育,为孩子打下了基础,这是很重要的。我相信于老师的学生没有一个写的差的,我每一次看老师的板书我就感觉那是一次享受,不需要听他的课,看他的板书就行。今天老师的板书秉承了于派的风格,坦率地讲,老师还要努一把力,比老师还略输一筹,老师的字真是写得好,我最遗憾的是没有从小跟着老师学习写字。我小时候教我的小学老师是一个民办老师,他自己字写得不好还追求风格,追求什么风格,字写得又瘦又长,继续发展,还喜欢斜着身子,他的字都斜着身子又瘦又长。好,我们每位学生都以模仿他的字为自豪,然后写的字又瘦又长斜着身子。我是班长,学习又好,肯定写的字又瘦又长,老师一百分夸到地上,到现在我都觉得不值。到初中我遇到了我的恩师,改变我一生命运的恩师,他就是江苏宿县的徐东文老师,他的字写得非常好,    体字,     体是胖胖的,胖鼓墩的,麻烦了,小时候是减肥,初中是增肥,这又减又增多痛苦啊。三十多年的时光过去了,现在我不由拆信,看一下信封就知道肯定是我小学同学的信,到现在三十多年了还斜着身子还没站起来。大家不要以为我讲笑话,大家看看我写的字斜着身子又瘦又长还有点舒体的味道,这就是一个小学的老师对一个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你对一个孩子能影响他的字就不得了了。我相信我如果跟着老师,说不定我现在成了一个小书法家了,当然很遗憾。

老师最有魅力的第一点就是他始终抓住中国语文中的最基本的元素,我劝各位学老师先学这一点。第二点,老师始终坚持最朴素的、最简洁而且最高效率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注意这三个最,最朴素、最简洁、最高效,现在还是我刚才那句话,中国的小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欣赏的时代,像小品表演,有戏剧舞台的风格,又像电影,总之,各种艺术手段都被我们用进来了,那是无所不用。有一次我在江苏我听了一个课,一会儿是电影,一会儿是动漫,那个老师恰恰我很熟悉,那个老师就是写,老师敲敲边上的凳子,我跟他很熟,下了课我问他:“你怎么不离开讲台捧着书本到孩子中间,跟孩子交流一下?”他说:“老师我不能离开讲台,我课件做得比较复杂,我不熟练,我一离开讲台回来我就找不到地方了。”我说:“你为什么一定要用多媒体?”他说我:“这次是新课程的观摩教学课,这其中是要加分的。”新课程就等于多媒体,大开眼界。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创刊二百期纪念大会时,上海的一位优秀青年教师上课也是用多媒体,声光电一起上。反正这个世界是越复杂越容易出问题,就人家于老师上课就一支粉笔就不会出问题,粉笔断了再拿一根就是了。而这位老师上了十五分钟后,多媒体突然放不出来了,我当时就急得一头汗,台下听课的有一千多人呢。我跑上台上问:“老师,怎么样?不用多媒体能上吗?”他说:“不行,没有就不能上。”那怎么办,赶快找电脑、维修人员,二十分钟后才修好重新上课,上完课一下来这位老师就哭了,说:“老师,对不起!”我说:“没什么对不起,以后上课把多媒体去掉,你的课就成功了。”

还有前不久,上海一所著名学校搞了一次观摩活动也请我去了。我坐在后面听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上《荷叶圆圆》,那位老师普通话很好,一般上海老师普通话不太好,引导的好,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也很好,听着很舒服。听着听着,老师问:“孩子们,荷叶美不美?”“美!”“好,请听——”,我以为她要读书呢,谁知她跑到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打开一个柜子,里面放着一台录音机,一按,先发出一阵吱吱声才播放出录音,我很疑惑的问旁边的老师:“她普通话这么好,为什么不自己朗读呢?”那位老师笑了笑没吱声。录音播放完,老师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朗诵好不好?”“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可继续上,上到接近高潮时,老师说:“同学们,你看,小蚂蚁把荷叶当成运动场,青蛙把荷叶当成赛歌台,荷叶美不美?”“美!”“好,同学们请听——”,又跑到那个地方又去放录音了,我实在忍无可忍,又问旁边的老师:“她为什么要播放录音,不自己朗读呢?”这个老师用非常奇怪,非常困惑的眼光看着我说:“你就没有听出来?这就是她自己朗诵录的音。”我目瞪口呆!噢,她费了那么多工夫把她那清脆美丽又柔和的声音录到那么一个破录音机里,当录音播放给孩子,课没上完我就扬长而去,评课了,我跑了,因为我这个人素来喜欢说实话,你说让我说假话吧违背我的人格,你说让我说实话吧我就得罪人。校长打电话给我,还没评课呢怎么就跑了?”我说:“让吴立纲教授评吧,我有事。”后来我跟上海的一位专家探讨这个问题,他说:“你翻翻上海市教委发的评课要点,我一翻,果然,评课要点第五条就是多媒体技术必须进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占5分。怪不得老师要把自己的声音转变成录音机放给学生,原来是这样。什么是朗读?朗读是有感情的。朗读是有温度的,朗读是老师带着一颗心,带着一种情,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及生活阅历,把他所理解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独特的声音传递给孩子,它有温度,有情感,朗读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现在为什么不用了,因为太老土了,我一定要配上多媒体,各种复杂的手段、画面。

我从家里一点开始上上海的高架桥,一点也不晚吧,结果我一上去麻烦了,堵车很厉害,怎么办?我就看见这个车道有点空,我就哗变到这个车道,变到这个车道开了没有五十米。我一看还是这个车道少,我又变到这个车道,变动的很麻烦的,车水马龙,车速这么快,高架道路,我从车道变来变去,等到我下了高架桥,我一看,原来在我后面的、旁边的车都上我前面去了。什么意思?人就是这个样子,当你作出选择和判断的时候,选择越多效率越低,现在你方法越复杂还影响效率。

目前课程改革你试试越改越复杂,越改加的非语文的因素越多,你比如说表演,比如说小品、歌唱、音乐、绘画啊,这些都应该语文借来为我所用,但他都是语文的一个装饰,一个装点,不是语文的主体,这都是非语文,非语文永远不能成为主体,但现在我们是眼花缭乱,我们是五彩缤纷,我们是绚烂多姿,我们是自己在一节课里整合好几种手段和方法,结果带来低效率,你用了很大的教学成本、投入带来低效率。现在老师上一节课,他只拿出五天的时间来研究教材,他要拿出半天的时间制作课件,你说你这种成本投入多大。任何的改革,它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一项改革越改越复杂,越改越复杂,复杂到老师都无所适从,难以操作,复杂到学生都记住你的方法了,那么你这个改革是走不远的。在这一点,老师这么多年,它始终坚持最朴素、最简洁、最高效,这就是他,本色的于永正,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从这一点来讲,老师课里它的经典篇篇都如此。我们随便找一篇课文,找一篇来解读一下,《草》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是老师课文中经典中的经典,如果有没听过的老师,建议大家一定找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门口就有卖的,我替老师做做广告。门口买本来看看,这篇文章我是第五遍来看它,有第五遍的收获,《草》堪称经典,老师今后能不能再超过《草》,我都怀疑,经典是不可重复的,经典是应该反复品读的,经典都有经典的价值,我们来看看它的价值。非常简单,导入,古诗吗,先让孩子背背这首古诗,人人都会背,然后就问了:“读读这首诗,然后看看那儿不懂。”最最老土的导入方法,一点新奇都没有。哎,我再插一句,我曾听过另一位老师上这节课,一上课,同学们,闭上眼睛趴在桌上,非常优雅的、有草原风味的音乐,真美呀,他在那听得摇头晃脑的,“好,同学们,轻轻地抬起头,画面上:起伏不已的草原优美如画,老师叙述了一番,问:“同学们,美不美?”“美!”“音乐好不好?”“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描写草原的古诗。”我想你不要再学了,再美的诗也美不过这个画面,这个画面一打开,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全部被框住了,文字是没有边界的,它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的,但画面是有边界的。但是老师他太土了,他问:“同学们,读了这首诗,那儿看不懂啊?”“我‘离离’看不懂。”“我‘原上’看不懂。”“‘野火烧不尽‘我不懂。”老师说:“干脆一句话,我都看不懂。”学生哈哈都笑了。“没关系,老师来帮你们读懂。这首诗是写得哪儿的草?我们就先看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在这里,我交给老师一个听名师讲课的方法,王松舟也是拿老师在举例子,我听了以后觉得很好,王松舟是我最佩服的老师之一,他这么推崇老师,我很感动。他说我们听大师讲课的时候,要用情景填空法,建议你买回光盘去听,你听到一个环节,问题出现了,把光盘停住,你想假如是我,我该怎么处理。好,我们就使王松舟的情景填空法来解决这个。请看,“离离原上草”的 “原”,老师们,假如是你,应该怎么处理?

许多数老师会这样处理:“请问有哪位小朋友知道它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是查字典知道的。”“真聪明,这就叫会学。借助工具书查字典,肯定是这样的,好,这个小朋友告诉我们了,原就是草原,对不对?”我想相当的老师上都是这样。

我们看老师的方法,什么方法呢?“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这就叫跳开去,把这个困惑先放在一边,把孩子的兴趣点转移。有技巧吗,没有。很简单,包括错,好有了,“原因、原来、果园、校园、(老师说校园的园不是这个原,以后会告诉你。)草原、原子弹、原始人,行了,有的孩子出来了,草原出来了。老师说了小朋友们知道的还真是少,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时候我们又可以运用情景填空法,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想,好,这位小朋友说的好“草原“,这里面的意思就是草原的意思。但是老师的意思:老师还是让孩子们想,小朋友们自己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黑板上指的是哪个字”,孩子们又异口同声的回答“草原”。大家同意吗?都同意。好,这草原就是草原的草,但这个时候孩子的理解还是一种概念理解、还是一种抽象理解,这种概念理解和抽象理解还是一个词语,这是一种概念如果不赋予它特派的生活场景和情景,它是没有血肉和情感的,你必须把词语还原到情境情感中去,如果你不还原这个记忆是不牢固的。如果你到此为止,说这个原就是草原的原,大家明白了吗?明白了,老师没到此为止,进一步    ,进一步情境还原,进一步把词语的情感延伸出来,老师发挥又他的特长,画了一片好地,草地画得一片葱荣繁茂。小朋友说老师画的真好,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草原上的草画的怎么样?”那个时候孩子们已经是呼之欲出,情动而自发,“草原上的草长的很高,长的很密,草原的草一棵挨一棵,草原上的草长的很茂盛,草原上的草长的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那不就是看图说话吗?那不就是语言交际训练吗?这已经非常非常巧妙地把一个语言活了,把一个语言生态化了,把一个语言?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场景一个画面,这样以来,他让孩子留下永久的记忆。这个时候该回到诗中去了,谁能看着图说的具体点,“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孩子们说的非常好:“就是草原的草长的很茂盛,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如果没有一步步的引导,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他无论如何说不出这么精彩的话。你看到技巧了吗?没有;你看到手法了吗?没有。最朴素、最简捷但最高效。

接着进入了“岁”的理解,“一岁一枯荣” 的岁,他不问什么意思,他也不再画了,他又换了办法:“谁能用岁说一句话?”把这个球踢给孩子,那太简单了,“我今年八岁了”,“我姥姥今年八十岁了。”老师说:“不简单,祝她健康长寿!”这孩子接着说:“老师岁岁平安。”场内马上响起了掌声。

“小朋友们刚才造的句中都有“岁”字,第一个小朋友说他八岁了,”你看他为什么抓住第一个小朋友说的呢?八岁二年级的小朋友,这个数字概念还是比较简单,所以老师抓住第一个小朋友他今年八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到现在几年了?八年了,噢!八岁就是八年,一岁呢?一岁就一年,“一岁一枯荣”,一年有几个季节?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么一年四季的草有哪些变化呢?看,大雪无痕,不知不觉孩子钻进了老师的圈套,而且快快乐乐钻了进去,高高兴兴钻了进去,你说孩子能不说好吗?,春天的小草怎么样?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天气暖和了;夏天怎么样?夏天天气很热,雨水很,小草长的很茂盛;秋天怎么怎么样?冬天怎么怎么样?学生都说了一个遍,老师抓住了小草一年当中有两个最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小朋友们都举手,我看出来了:一个绿,一个黄,对呀,冬天干枯了,夏天绿了,这是最明显的变化。大家注意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最难理解的两个字出来了“枯”、“荣”,孩子好变化最大的他知道了——黄和绿。黄就是枯了、干了、死了;绿就是繁茂、繁荣,这个时候于老师说了“小朋友们真聪明,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了“枯”、“荣”的意思了,请一位小朋友来黑板上,看“枯”应该写在哪幅图下面?”“荣”应该写在哪幅图下面?”看,又变了,简直就是孙悟空,这就叫智慧,这就叫大智若愚,这就叫     这就叫大雪无痕,这就叫最简单,最朴素,最有效。他没让孩子讲“枯”和“荣”的意思,还用讲吗?中国的汉字很多就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孩子能对应上图,对应上画面,就已经算理解了,不必要讲深、讲透、挖深、挖透,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是至理名言,一岁的年龄对一岁的语文就有不同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师》二百期纪念大会上,王松舟老师上《一夜的工作》,他对学生说:“周总理啊,他把五千年的苦难,都埋藏在自己心里,你理解吗?”学生说:“我理解,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资料,说周总理的理发师在给周总理理发的时候不小心用理发刀一下子把周总理的脸划破了,周总理一声都不吭啊,这就是把五千年的苦难都埋在心里。”老师们听了哈哈大笑。但老师没笑,他说:“对,这就是你眼中的苦难。”是啊,对于孩子来说刀一下划破了脸这就是苦难,这就是儿童的视角,儿童不是缩小了的成年人,而是有自己独立的眼光和世界,不要把儿童等同与成年人,所以说你要当好老师,首先有儿童的观察眼光,很多东西不要强求理解。所以说苏东坡不是讲: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年轻时候我不知道愁,为了写诗,我愁啊愁,郁闷郁闷。像现在小孩子动不动就郁闷,他知道郁闷是什么!“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如今,我知道愁滋味了,想要说却不说了,天气凉了,秋天到了。

语文学习要给时间,要给耐心。我们小学阶段的工作是启蒙、启发、积累,有好多东西不必强求理解。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小朋友来理解,一年级的孩子他这样来理解:我今天作业打了错号,我少得了两分,少得了一朵小红花,问我有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了小学高年级,他语文考的不合格,回家爸爸要揍他,问有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了少年要谈恋爱了,失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谁能真正理解这个诗的含义?谁能真正误到它的真意?谁能达到这种精髓?谁能知道李煜这个亡国之君过惯繁华富裕的生活,忽然到了四面都是水的小亭子里面,被囚在里面,时刻面临着死亡,此时此刻他写这个诗句的心情呀,谁呀——萨达姆。萨达姆在他当总统的时候,如果当时有人给他翻译这首诗,他一定会说:“神经病。”但是他被美国人抓住囚在那个黑洞洞的小屋里,后来又给他搬到一个带窗户的小屋里,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回想过去奢华的生活,回想以前那种风光潇洒,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把这首诗翻译给他,萨达姆一定抱头痛哭呀,“知我者,李煜也。”只有他才能真正悟到“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愁”的意思。

在这里,还需要孩子说出枯和荣的意思吗?不需要。老师在这个词上处理的很高明,他不让孩子们再讲,孩子到了年龄自然而然就会理解,例如什么叫一见钟情,给小学生讲怎么也将不明白,到了青春期,两个人一见,眼睛闪出了爱的火花,还用讲吗?

语文学习就是这个样子,需要阅历,需要时间,需要体验,老师就是这样高明,简单又简洁,到最后让学生背一背,背给爸爸听,奶奶听,加入我是你奶奶背给我听,通过角色的转换,孩子们背得兴致勃勃,背诵谁不会啊,但是到了老师这里来,化腐朽为神奇,活了,神了灵了孩子们喜欢了,这一节课这一首诗,孩子们终生不忘,这就是最朴素,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

这是本色于永正的第二点。始终坚持用最简朴,最简便也是最高效的教学手段,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限于时间,我就不再给大家讲了。

解读于老师的第二点就是智慧于永正。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人拥有智慧。但智慧有区别,有小智慧和大智慧之分,小智慧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方法。小智慧是可以学习的而且可以锻炼的,是可以模仿的,是可以借鉴的,但小智慧最终要形成一种大智慧。大智慧是一种什么呢?大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底蕴,是一种天分,是一种性格,是建立在小智慧、建立在文化修养、教学实践、方法因素之上的,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今天我看了这个会议的标题,我感到了不妥当,怎能叫“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呢?一下子把这个会议的降到了小智慧的层面应当叫“于永正教学艺术研讨会。”因为于永正的教学已经走到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本色于永正我用三句话概括:质朴天然、,真水无香、      。那麽智慧的于永正我概括为大智若拙,    大象无形。

我们先来看看老师的大智慧。老师的大智慧体现在最近刚刚在《人民教育》第六期的一篇文章,我非常赞赏。也非常欣赏,也非常地认可,这样的一段话:没想到,我精心设计的课很少有让学生记住的,让他们难忘的竟然是故事。这里面包含着小智慧和大智慧,我尽心设计的课程之间的是小智慧,是小技术,是消技巧,是小花招。孩子们记不住难忘的小故事,是之间运用的事大智慧,运用的是心灵,运用的是情感,运用的是全部的热爱和兴趣,所说孩子终生难忘。人一生的成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

那么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什么?我感觉除了基本功的训练之外,最重中之重的,只给孩子们留下故事,留下场景,留下情感,留下体验。这是大智慧的追求。在这里,我稍微绕那么一点点,伟大的教育家,我的恩师,这个故事我多次讲过,但是今天我一定要讲,因为就在我恩石的家乡。

我在小学阶段,开始没有故事,我的教材,启蒙读物。一打开,就是“毛主席万岁”。第二页是“中国共产党万岁,万万岁。”第三页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第四页是“大地主刘文彩等等故事。那么这样一种文本这样一种课文在幼小心灵下的是暴力、是斗争,是睁大警惕的眼睛看周围、看世界。满世界都是斗争、大地主。七、八岁的时候,早晨上学都睁着眼睛看看,哪有特务在搞破坏,我小学顽疾地时候,非常幸运的遇到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呢不是真正的老师,他是位京剧演员,被打成了反革命从监狱出来后被发配到我们那个小山村来教我们。他叫徐东文,江苏人。他没有教过语文,他没当过语老师,他自然他不会教课,所以说他很困惑,他第一次进我们的课堂,我印象特别深,这么一个大男人,像个小姑娘,他面带羞色的对同学们说“我从来没有当过语老师,大家可得帮帮我啊”,“哈哈”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大笑,学生们都笑,我们心想你不会教你当什么老师?他说我不会教课这怎么办?这是学生更加傻笑,同学们讲你不会教你来干什么?我们都傻笑,实际上啊那个时代哪有学习的?我们当老师只知道玩,给老师吃大字报还很好玩,他忽然看见我的桌子上有本小画册“一块银元的故事”,大家可能年龄大点的一定知道,写一个穷人将自己的孩子,5岁的小女儿卖给一个打的司机,就一块银元就卖给了打的司机,就是为了孩子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结果呢,过了五天以后,他在大街上看到那个大兵司机的母亲出殡,发丧,他那小女孩就坐在那个棺材的莲花宝座上,一动不动,原来这个大兵司机把她买来把她灌上水泥当成了随葬品,在上面一动不动的,这人灌了水泥后,就会保持一个动作一动不动,身体是不会变化的,就这样把一个好好的小女孩当成了一个陪葬品,父亲一看到这个就一头扎进棺材里去了,这个故事是那个时代我们滚瓜烂熟的故事,老师拿过来以后读了,他读的是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他是个京剧演员,普通话好得不得了,字写得很漂亮,那种文化功底,那种普通话,使我这个山东小孩,临沂沂蒙山的小孩,第一次看到活着的人讲普通话,那个时候只能在小喇叭收音机里讲普通话,一见到有人在自己面前讲普通话,自己新鲜的不得了,读了十多分钟以后,我们全体哭成一片,我们老师也哭了,从那个时候才知道,语文原来可以感染人,语文原来可以让人感动,这样一个场景我已经难忘了,这就是故事,这就是他不懂语文教育的时候留给我们这一批孩子的记忆和感动,然后,从那以后就养成一个习惯,只要他上课,“读故事,读故事!”全都让他读故事,他就读,读五分钟吧,不行,那就再读五分钟,五分钟不够再读五分钟,五分钟五分钟,一节课全成五分钟了,但最重要的,我做了一辈子也没做成他的样子,那个时候,但最重要的,也没人管也没有做过评估,也没人检查备课,没人管,他很幸福我们也很幸福,就这样稀里糊涂读了很多很多故事,于是,他就发现了一批喜欢写东西的人,在一个漆黑漆黑的夜晚,我有更多关于漆黑的故事,其中还有关于于老师的,今天不讲了,给大家留点悬念,在一个漆黑漆黑的夜晚,老师神秘的敲响我的家门,我打开一看他夹着个包,接着进门就插上了,我说干什么老师,进屋进屋进屋再讲,进了我家的屋,然后把包放下打开。里面有一本旧的发黄的书,他说李镇村阿,我告诉你,不管时代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多读一点书绝对是有好处的,这是我中间的时候的书,你认真看,认真读,读完了以后我还有,我再拿来送给你。你想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老师在漆黑的夜晚专门送书给他,他说不用看不用告诉任何同学,这是一种怎样的激动,这简直就是一种特务一样,既紧张又刺激,我就如饥似渴甚至不让父母知道,躲在被窝里啃,什么书啊?鲁迅的呐喊,矛盾的林家铺子,          现在想想多平凡的书啊,但是那个时代不让看,自从看了这些书以后,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语言,还有这样世界,还有这样一种文字,还有这样生活,他给一个农村少年,打开了艺术世界的一个窗口,一片天地,就这样,两个多月的时间,四五个漆黑的夜晚,老师的书输送完毕,他不仅仅是让我读了书了,他激发了我的读书的疯狂的热情,偷了我母亲的鸡蛋去买书看,见了报纸就剪下来装在兜里家里看,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多么艰苦啊,就在那个年月,而且我们没有任何的功利性,现在的孩子多苦啊,你说看书吧,感兴趣的书不让看,不感兴趣的书看了还得写读书笔记,春游吧回来还得写感想,看个电影还得写观后感,那个时候我读书我没有任何的功利性,只有没有功利性的教育才会让人永远难忘,带有功利性的教育没意思。

就在这个阶段,我读了八十多部经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大刀记、金光大道、铁道游击队、艳阳天等等四十多部长篇小说,给我打下了比较丰厚的文化基础。邓小平复出,恢复高考。那样的一个年代,到高考的时候正好老师也不会出卷子,就出了一篇作文。我印象太深了,作文就是《在雨中》,就这三个字,他不是流行歌曲《在雨中》,也不知道教育部怎么想的。很多同学都不会写,“天阴了,下雨了”“打雷了,下雨了”,而我却两眼放光,灵感顿来,我马上把书中看到的“天空中乌云密布,突然间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天空,暴雨倾盆而下”,这种描写那里来的?《艳阳田》中写的大地主、坏人这么写的。“在瓢泼大雨中,我看到一位推车的老人,在大雨中歪歪扭扭地走了过来,他的脸上挂满了汗水”的相貌描写,因为是个好人把她写的浓眉大眼,老先生雪白的头发,这时我的脑海中闪现过一个个英雄的形象,王杰,李四光,我对老大爷说:“我来帮你吧!”老大爷说不用了我拉起他的手推车一直把他送回家,这中间我还摔了一个趔强,最后终于到了老大爷的家,老大爷擦了擦脸上的汗说:“小朋友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要谢就谢雷锋吧,在那个文化荒芜的时代,我的作文有景物描写有心理描写,语文对话描写这不得了唉,一个伟大的作家诞生了,这篇作文获得了全县第一名,一篇作文奠定了一生的基础,激动得我们的老师手舞足蹈和于老师一样给我戴上高帽,一颗卫生升上了天空了,一个伟大的作家诞生了!坦率的说我没骄傲,但我很激动,我暗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作家,于是我考进了大学中文本科,很遗憾,我没成为大作家,但我永远感谢不懂语文教育的老师,运用它的大智慧,给了我人生的故事和感悟,体验这不是小智慧能做到的。

那我们来看老师的大智慧,在他的《盘点语文》有所体现。老师的其它大智慧,我遍查书籍查不到,建议老师们关注于老师给孩子们留下的故事的这些体验,记录下来交给我可以优先发表。

现在来看老师的大智慧怎样体现在课堂上,比如说老师的《爱鸟》,这是一片情景作文,口语交际训练堪称一绝。上课开始,放鸟声的录音。让孩子稍微一描述,就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老师找个鸭舌帽一戴,八字胡一贴,手拿一把枪,就鬼鬼祟祟地上场了。同学们睁眼一看哈哈大笑,老师“砰”放了一枪,“没打中,我再打!”孩子们急了:“不要打鸟,不要打鸟!”“这么好吃的鸟为什么不让我打,你说说?”“鸟是人类的朋友!”“怎么是人类的朋友?你说说。”大家没话说了。“你们说服不了我,我就还要打。想说服我,看完这些资料。”这个时候,孩子们还在学语文吗?他马上就进入生活角色了,他们都在想怎么说服这个固执的坏人,让他不打鸟。孩子们就仔细的读啊读啊,最后孩子们说的很精彩,他们从生态的角度、环境保护的角度等等来说服猎人,我感觉这时已经不是老师在教孩子了,而是反过来了。孩子们说得洋洋洒洒,谁说作文难,谁说孩子不会写不生动作文啊?因为老师讲的不具体,打动不了孩子。而老师做到了。他调动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再如老师上《新型玻璃》,一千多人的会场,他敢让孩子静静得读三十分钟的书,之后他不要讲了,孩子都明白了,孩子来说有几种新型玻璃。老师这样评价:简洁明了,读书效果非常好,你还能更简洁吗?孩子又说得更简洁了,他有这样评价:如果刚才你坐下了,就失去了这次展示的机会了,以后一定抓住一切机会。这不就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吗?这不就是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吗?这不就是精神品质的培养吗?这就是大师,你只有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智慧。然后于老师让学生分组写玻璃的自述来推销自己,这一下不得了了,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开始自己学了,不需要老师再讲了,同学们展开了竞争。

情感激发了,情景创设了,孩子的表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出现精彩话语、精彩片段、精彩作文一点都不奇怪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8

第三个方面我讲人文的于永正。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是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但究竟什么是人文,没有准确的答案。我曾经为此请教过,但无法解释。于是,我用老师的方法,把它拆开,人加上文就明白了,人和动物一样,需要阳光、空气,人什么时候能成为万物之灵长?什么时候能变得能创造并改造世界?是在加上文以后。文就是文化底蕴、文化修养、价值追求、信仰、理念、理想、道德规范、责任意识、爱心等等,很宽泛,当人拥有了这一切就变得如此高贵、如此伟大、就成为了万物之灵长。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中传递这样一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一个中心就是人文精神的传递,两个基本点就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什么把人文看得如此重要?举个例子。世界上知识都是相同的,知识点都是相同的。一加一这个知识点,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要学,无论在哪里都是等于二。但同样的知识点赋予了不同的人文精神,就培养不同的人才。在阿富汗塔利班那里怎么教一加一等于二呢?在昏暗的山洞里,老师满脸严肃的问:“同学们,知道一加一等于几吗?”“不知道。”“好,这是一个炸药包,这是一个炸药包,加起来就是两个炸药包,可以炸死更多的美国鬼子。”一加一这个知识点在这样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培养的是恐怖分子,是暴徒!每天想得都是炸美国大楼。

那么在我们老师的课堂上怎么讲一加一等于二呢?“孩子们,一颗爱心加一颗爱心是两颗爱心,两颗爱心就可以为世界奉献更多的爱。一只手加一只手就是两只手,两只手就更有力量。”你看,同样的知识点赋予了不同的人文精神,就培养不同的人才。

我们再来看老师,之前我说他像泥土一样的朴实,现在我再说他气质儒雅、文质彬彬、学  风度,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态度很和蔼,这就是人文最基本的表现。再看他的书法,写得潇洒漂亮;他的绘画,独树一帜;他的京剧,字正腔圆;他的京胡,拉的抑扬顿挫;他的钢琴据说谈得也不错。这就是人文气息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梅兰芳学艺》全中国的老师教,都教不过于永正,中国的名师就他会唱京剧,老师他教《梅兰芳学艺》,一唱,一下子就拉近的那个时代,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老师一亮嗓子,学生就感受到了,无需更多的语言,这就叫人文教育。

当然,人文是一种共鸣,人文是一缕阳光,人文是一种气息,他没有技巧。他没有方法,它渗透和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一句话,人文全在细节中,我们就来看一下,老师细节中的人文教育。

老师到外地上课,他先去侦查大礼堂的卫生间在哪里,这是他的小窍门,到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不像有的老师说:“休息”就扬长而去。老师会说,同学们课堂休息更重要的事情是干什么,同学们会说:“放松 玉溪 ”老师说都不准确,更重要的是上厕所。学生哈哈大笑了,老师又说“不要笑,可见一定要去趟洗手间,直到去卫生间怎么走吗?左拐右拐在左拐,看到了”有人写了一篇文章,说这是人文教育,人文关怀,我心里话,这太小题大做了吧。我就问老师:你为什么讲这个?他说:“我有这种体验啊。我小时候上公开课,一高兴就忘了上厕所,等下节课就只好憋着了。所以,我就特别注意,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孩子特别容易兴奋,更容易忘了。”这就叫人文关怀。好,还是说《小学语文教师》二百期纪念大会,那位老师多媒体坏了以后,修了一会儿修不好,学生都在那尔等着,老师就一挥手,“同学们,都去上洗手间吧。”当时我们是在上海尚德学校礼堂上课,这个学校非常庞大,像迷宫一样,当时谁也没有在意,老师一句话学生就都跑了,我忽然发现麻烦了,他们就像小鸟飞入了森林,鱼儿潜入水底,都不见了。孩子们都不知道洗手间在哪里,15分钟以后,多媒体修好了,孩子却都回不来了。好多老师都出去找孩子,急得一头大汗,有的孩子十几分钟了还没找到洗手间呢。等到孩子稳定下来已经半小时了,如果是老师他早就悄悄侦查好了,他早就告诉孩子了。

这就叫大师,这就叫人文关怀。你比如,有一次,老师去上课,把学生安排在台子下面,上课老师离得很远。而且这个学生很紧张。可能是个农村地方的孩子。音响效果不太好。师生交流不大好交流,这个时候,听课的人比较多,孩子们又很紧张,大家都觉得不太好办,这个开场白比较难开,就在这个时候,老师正要开场,打外边呜地一声响,全场老师都吓了一大跳。这个时候,老师挺幽默地讲:“怎么样,感觉如何?”一个学生说,吓了一跳。老师说:“我吓了两跳。”旁边孩子说:“我吓了三跳。”一个孩子说:“我吓了四跳。”有个孩子还跑上讲台来,说:“我吓了八跳。”老师说:“你厉害,吓了八跳。好,上课。”你看,因势利导,随意…………不动声色,一个吓了八跳,既缓解了孩子们的紧张气氛,又幽默风趣,这不就是人文关怀吗?这不就是人文气息吗?但是,这样一种人文气息,这样一种人文关怀,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包括我们有些老师现在用多媒体。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倾听。哇哇的,把声音放得很大。包括今天和于老师一起上课的小戴,小戴的课我很喜欢,但是在去年在义乌上我们办小学语文教师经典诵读大会上的那堂课,他一开始放得那个凄厉的牧笛声,回荡在整个大厅中。它一开始响,我的整个心就感动得要落泪。想了五秒钟,十秒钟还在响,我就开始皱眉头,到了一分钟了还在响,他还让学生闭着眼睛听那个凄厉的牧笛声,到最后就是对耳朵的一种折磨。我们老师上月光曲:同学们,他非常安静的说,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曲子。听听音乐,静静的听,轻轻地打开电脑,声音由低到高,听了一会,孩子们如醉如痴,他一边读课文,一边慢慢的把音乐调小,音乐渐渐离去,余音绕梁,人文就在细节中。如果,孩子们正听得如醉如痴,他咔嚓一声,把音乐拧死了,然后问孩子,怎么样?孩子们说,不怎么样。当然他不敢给老师说。大家注意一下,这就是大师的细节,里面有人文关怀。

最后,我想说说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是国内发行量最大也是影响最广的一本杂志。我们对老师是最为关注的,老师写的最好的文章都在这里,我们曾经给老师出过一期专集。我在首页上我写了一首诗《致于永正》,在这里作为这次大会的结束,作为我解读于永正的结束。

你总是微笑着看学生,学生也就微笑着看你;
你总是不时地竖起大拇指,孩子的小脑瓜也就经常如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
你总是“蹲下来”和孩子们对话,孩子们于是把你当作知已;
你的板书、批语总是一丝不苟,孩子们写字也就一笔一画、横平竖直;
你待人接物谦逊平易,孩子们也学会了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在孩子生命成长的道路上,你是一面猎猎作响的鲜艳旗帜!
有时,你像魔术大师一样机智,让语文课充满了神奇;
有时,你像相声演员一样幽默,让课堂上欢乐流溢;
有时,你像执著的矿工,努力开掘着孩子们智慧的宝藏;
有时,你俨然就是一个孩子,与学生手拉手唱歌、跳舞、做游戏;
有时你像严父,有时你像慈母,
有时你像兄长,有时你像朋友……
不管什么角色,

你都在对孩子铸造道德的楷模和标尺

你大山一样的敦厚,你泥土一样的朴实 小溪一样的活泼

这就是你——亲爱的于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