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信息>> 信息技术教学

什么是信息素养(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7日 点击数: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它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定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信息文化(Information Literacy)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由来

 

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纷纷围绕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内涵和评价标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

1987年信息学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

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内容

 

信息素养包括关于信息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的意识和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具体而言,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资讯。

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美国提出的“信息素养”概念则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经过一段时期之后,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而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再次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以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特征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经济非物质化,世界经济正转向信息化非物质化时代,正加速向信息化迈进,人类已自然进入信息时代。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航天时代、基因生物工程时代、纳米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等等,但不管怎么称呼,21世纪的一切事业、工程都离不开信息,从这个意义来说,称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为确切。

信息社会中,物质世界正在隐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后,各类信息组成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影响着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因而构成了人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具有四大特征:1、捕捉信息的敏锐性,2、筛选信息的果断性,3、评估信息的准确性,4、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标准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概括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行与信息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

内涵

 

信息文化常识

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与人三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三个要素之间必须十分协调地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能,达到预期目标。

信息硬件分类

硬件是对信息系统的所有物理的实际设施的通称,包括信息存储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信息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信息处理设备等几类。

1、信息存储设备。信息在传播之前需要存储起来,如用于存放声音与图像信息的录像录音设备、用于存放程序与数据的计算机内存外存都是信息存储设备。按照信息的组织方式的不同,信息存储设备可以分内部存储设备。按照信息的组织方式的不同,信息存储设备可以分为内部存储器、顺序存储设备、随机存储设备。信息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设备包括字符输入设备、位置输入设备、图像图形信息输入设备、声音信息输入设备、各种传感器。输出设备包括视觉输出设备。

2、信息处理设备。功能最为全面与强大的是计算机。信息传输设备,网络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传输设备。软件是信息技术系统中用于控制和指示硬件如何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与信息产生等工作内容的部分。操作系统,指用于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包括维护工具和通用工具。软件开发工具,如各种程序语言、媒体管理工具、信息浏览工具。

信息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指各种专门用来从事不同工作的信息系统软件。人是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信息系统的协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应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各种术语、各种技术信息技术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等);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信息传播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硬件、软件、系统);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使用信息技术的利弊、局限性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常识。

要求

一、信息意识与情感

要具备信息素养,无疑要涉及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但不一定非得精通信息技术。况且,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正朝向成为大众的伙伴发展,操作也越来越简单,为人们提供各种及时可靠的信息便利。因此,现代人的信息素养的高低,首先要决定于其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意识与情感主要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以积极地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

二、信息技能

根据教育信息专家的建议,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应该具备六大信息技能:

确定信息任务——确切地判断问题所在,并确定与问题相关的具体信息

决定信息策略——在可能需要的信息范围内决定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资源。

检索信息策略——开始实施查询策略。这一部分技能包括:使用信息获取工具,组织安排信息材料和课本内容的各个部分,以及决定搜索网上资源的策略。

选择利用信息——在查获信息后,能够通过听、看、读等行为与信息发生相互作用,以决定哪些信息有助于问题解决,并能够摘录所需要的记录。拷贝和引用信息

综合信息——指把信息重新组合和打包成不同形式以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综合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

评价信息——是指通过回答问题确定实施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在评价效率方面还需要考虑花费在价值活动上的时间,以及对完成任务所需时间的估计是否正确等。

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今天,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这就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通过学校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一些方面。

努力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通过信息的多样化呈现形式以形成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应关心如何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通过把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同时,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发展,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直接对话和沟通。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以及“数字素养”,以期全面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

信息素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促进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在我国,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针对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表现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信息工具

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获取信息

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生成信息

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创造信息

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发挥信息的效益

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信息协作

使信息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信息免疫

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比较

 

1.知识产权与信息

先了解知识产权与信息的关系。

首先,知识产权本身也是信息的一部分。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它不像有形财产权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它必须依托某种介质以信息的形式反映出来,人们正是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才了解知识产权。例如,世界上最新的发明创造,90%以上是通过专利说明书传播的,利用专利信息能缩短60%的研究开发时间,节约40%研究开发经费。而且专利信息不等同于普通技术情报,它还包含法律和商业信息,这就从根本上为技术创新资源通过市场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其他知识产权如著作权、商标权等同样必须以信息的形式才为人们所认知。因此,在当今社会信息量巨大,且混杂无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信息构成了信息资源中最具价值、最核心的部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深入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次,知识产权作为法律制度对社会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①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和信息创新的动力机制。社会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和信息创新,而知识、信息的创新必须有一个内在动力机制和保护智力成果,维护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知识产权制度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在激励人们进行信息产品生产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社会信息化的有效动力机制。②知识产权制度是信息市场运行的基础机制。信息市场是实现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推进社会信息化的基本途径。而知识产权制度则是信息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调节机制。③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增强全民信息意识。知识产权制度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就是财富,从而逐渐在整个社会树立起信息创造价值的新观念,不断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知识产权以法律为准绳保护信息权利人,从某种意义上强调人们自身的信息素养,促进了信息道德的建立,逐步使人们做到“自控”,不断增强全民信息道德意识,从而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

2.信息素养与知识产权素养孰更重要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中信息道德包含了知识产权内容,知识产权制度反过来增强人们信息意识,促进信息道德的建立;知识产权本身作为信息资源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是推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知识产权制度又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有效的动力和保障机制。在这交错复杂的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知识产权始终是信息社会的核心部分,由此推断出知识产权素养必然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国人不知电脑为何物。90年代,不知互联网有何用处,当政府斥巨资建信息高速公路时,遭到包括许多院士在内的国内各阶层的强烈反对。也难怪,中国刚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又一下跃步到信息社会,国人如何能接受呢?因此,在20世纪末,提高国人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能力素养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在国家的大力提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努力下,国人信息能力素养有了极大提高,截至2007年3月,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时光才过去十多年,但今日中国的信息化程度却是当初的人们无法想象到的。但随之也带来不良信息泛滥成灾、网络侵权犯罪频频发生等一系列消极后果。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我国电脑病毒的感染率高达55%以上。垃圾电子邮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这时人们才充分意识到加强信息道德素养尤其是知识产权素养的重要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经济与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竞争尤其是知识产权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加剧,知识产权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知识产权作为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核心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已被赋予更深刻的社会内涵。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创新型国家,也不可能建设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因此,在信息化社会,知识产权素养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

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这里不多作赘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发表了大量文章,仅1995-2004年公开发表研究信息素养的文章就达1200多篇。党中央、国务院也对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给予高度重视,1999年6月13日,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十几年来社会各界的宣传和努力,已经使信息素养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对于知识产权素养,长期以来似乎被国人所淡忘。中国人忽视知识产权的历史太长了,许多惨痛的教训对我们太深刻了。如火箭中的分区燃烧技术,我国早在60年代初期就已解决,由于中国当时没有专利制度,不可能申请专利,也没有向国外申请专利,虽然日本掌握这一技术要比我们晚得多,但他们将这种技术运用于发动机制造,并申请专利,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当我国的汽车工业还在蹒跚起步之时,日本已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汽车制造大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70年代就已轰动世界,由于没有申请专利,当年袁隆平发明的50项杂交水稻技术全部在文献中公开,导致世界第一的发明技术产生以下后果:一是无法排他性地使用杂交水稻技术;二是难以独享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带来的收益,使得中国农业丧失一次独享杂交水稻技术而获得飞跃发展的机会。

即使进入世纪之交,中国人对知识产权素养的认识也远未达到信息素养应具有的高度。据教育部调查,我国有72.3%的高校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教学机构,72.7%的高校既未设置知识产权教学必修课,也未设置其选修课。我国每年产生3万多项科技成果,只有10%左右申请了专利保护,其余绝大部分成果以发表论文、成果鉴定、学术讨论的形式公之于众,慷慨地让全世界共享。国家商标局公布的390多个“国家驰名商标”,在国外都不同程度地被人抢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国人知识产权素养缺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