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转载

宁波走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0日 点击数:
 

 

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是浙江宁波地区汉族的地方戏曲之一,1956年被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20世纪30年代中期宁波走书已经相当盛行,到五六十年代曾广泛流行于宁波、舟山、台州和杭州等地。宁波走书的唱词用宁波方言,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在乡村深受欢迎,有“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说法。2008年6月,“宁波走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早期走书演唱形式

    宁波走书大约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艺人所传,“宁波走书”最早是由上虞流传而来的,起初,是佃工在农作闲暇时你唱我合、自误自乐、消除疲劳的民间小曲,后来,经艺人加工整理,逐渐发展成为有故事情节、内涵的说唱片段。在夏夜纳凉和农冬闲暇之时,几个人凑拢在一起,在晒谷场、堂前等地演唱。一部分人从中看到了商机,趁逢年过节的机会,外出演唱,赚得一些“外快”补贴家用。后来,这种说唱的方式又流传到余姚。到了光绪年间,这种说唱的方式在余姚的农村已经非常流行了。余姚当地人在农闲时,成立了一个叫“杭余社”的组织,经常交流演唱经验,研究曲艺书目。社中有位许生传先生,吸收了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用月琴伴奏,自弹自唱,很受大家欢迎。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艺人也都采用各种乐器伴奏,又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引进部分曲调加以吸收利用,表演形式由原来的坐唱,发展到台前的走唱。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宁波走书已遍及奉化、鄞州、江东诸县、区,影响范围扩大到东涉舟山,南至台州,演唱的书目日渐正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出现了《四香缘》《玉连环》《双珠凤》《合同纸》以及《红袍》《绿袍》等长篇走书,宁波走书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

 

 
宁波走书曲调《三根扁担》

 

    宁波走书的表演形式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最早的时候是由一个人自拉自唱的“坐唱”;而后演变为演员坐在桌子后面,配有简单的伴奏,伴奏者坐在桌子旁,演员在桌后进行表演,但是演员表演的动作幅度较小,所以被称为“里走书”;再后来,表演者和伴奏者分坐于桌子两旁,演员在台上有了较大的空间用作表演,又被称为“外走书”。当时,鄞西谢宝初的表演,城里段德生的唱腔,慈北毛全福的武功,各有千秋,名噪一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至解放初期,宁波走书已经从“坐唱”发展到“走唱”,演员分口饰角色(一人多角,以语气、声调区分角色),而表演者在台上的动作幅度也有了很大改变,“走书”之名也由此得来。宁波走书的表演形式中,一般男演员穿长衫,女演员穿旗袍。演出时,演员在敲三下醒木后,开唱“四平调”四句,起静场的作用。演员在表演中“说、表、唱、噱、演”相结合,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于一身,分口饰角色,借语言、动作区别来扮演各种人物,以喜、怒、哀、乐表现情态。乐队除伴奏外,还要和唱,以渲染气氛。收场前演员(艺人)在故事的生死安危关头做“书关子”,道一句“欲知下回如何,明日趁早”,以吸引观众。新中国成立后,宁波走书得到了多次改革和创新,在表演方面从单一的单档发展到双档,乃至男女双档,伴奏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

 

 
宁波走书的伴奏乐器及道具
 
    宁波走书表演使用乐器和道具。起初,宁波走书伴奏的乐器还很单一,只有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筒敲打节拍,曲调十分单调。现在的宁波走书伴奏乐器以四弦胡琴为主,可单独伴奏,也可以根据需要配以二胡、月琴、扬琴、琵琶、三弦等。四弦胡琴是宁波走书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也是宁波走书音乐具有独特风格之处。宁波走书在表演中常使用的道具一般为醒木、折扇、手帕等。常用的曲调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三种,俗称“老三门”。有时也用还魂调、词调、二簧、三顿、三五七等。“四平调”一般作为一部走书的开头,末句常由乐队和唱。“赋调”随内容情节、人物性格,有紧、中、慢之分。如慢赋调节奏缓慢,曲调下行为主,多用于哀诉之类的叙述或回忆。“马头调”据艺人所传,系从蒙古民间曲调中转化而成。“三顿”节奏较快,旋律高昂,大都用于人物心情激动,或情节急迫之处。宁波走书的传统书目有:《白鹤图》《黄金印》《四香缘》《十美图》《双珠球》《大红袍》《珍珠塔》《麒麟豹》《包公案》《狄青平西》《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乾坤印》《绿牡丹》等百余部。

 

    据奉化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朱玉兰(宁波走书奉化传承人之一,擅长长篇走书)介绍,宁波走书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唱腔铿锵有力。宁波走书韵味清晰,节奏感强。二是表演形式简单易懂。一块醒木、一张手帕、一折纸扇就是道具。纸扇一般男角色使用,而手帕多用于女角色。三是不受表演场地的限制。宁波走书分“内走书”和“外走书”两种,因场地大小而得名。场地小可用“内走书”表演,场地宽敞可以用“外走书”表演,不像做戏,需要很大的舞台。四是表演艺术形式齐全,生动形象。走书中的人物角色最多只有两个人来表演,演员通过塑造差异化的角色特征来区分人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单人表演时常常需要反串。五是语言丰富。宁波走书的语言以地方方言为主,也会根据剧情需要运用其他方言说唱,颇具真实感。宁波走书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城乡百姓的眼球,这是它拥有广阔市场的原因。

 

原奉化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陈雅云表演《阿富戒赌》
 
    旧社会,宁波走书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串东走西,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宁波走书艺人也积极融入到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中,编演了许多现代书目。1950年,宁波市成立了戏曲改进会。1976年,印运烨创作的《女石匠》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宁波走书在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最为盛行,以后逐渐走向衰落,风光不再。文革期间,宁波走书曾被认定为“破四旧”的对象,艺人倍受打击,被诬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乐器、剧本被抄没、焚烧,演员遭批斗。1984年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开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挤出时间静心坐下来看宁波走书的表演。而学习宁波走书既需要悟性,更需要很大的毅力,这一切让很多年轻人望而止步。同时,现代流行文化以多层次、快节奏冲击着传统市场,宁波走书也未能幸免,组织解散,人员流失走散。如今的宁波走书曲种存量和民间职业艺人(大多数为半职业艺人)较少,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也年事已高,辉煌一时的宁波走书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发展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给宁波走书带来了新的生机。进入21世纪,奉化、鄞州、宁波等地加强了对宁波走书的保护和创新,宁波走书的表演也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2002年初,奉化市曲协开设宁波走书培训班,先后在尚田中心小学、长汀小学等学校挑选了50多名学生进行培养。2003年,宁波市曲协完成了《宁波传统曲艺精选》的集稿工作,搜集了许多经典走书作品。奉化市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邀请奉化的宁波走书传人参加电视台的书场录像,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同时,鄞州区组织了“文化进百村”曲艺展演,展演节目全部为宁波走书表演,让群众过足了走书瘾。众多的举措给宁波走书的传承和振兴带来了希望,传统的宁波走书有望在创新中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