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教育文集

韩似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8日 点击数:
 

嘉宾简介:韩似萍,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特级教师

  各位家长好,非常高兴能够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在座的家长进行关于教育孩子问题的探讨。因为我是搞这个话题的研究的,在把自己做父母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或者教训与在座的家长们交流的同时,我也想把一些我与同行的研究结果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想讲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孩子的问题;另一个是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孩子的问题。但是,讲的都是一家之言,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为的是抛砖引玉,能与大家共同探索。
  有时我们会觉得现在的小孩子问题好象挺多,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你会发现,有一部分是孩子本身的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仅是只找孩子的原因,或者只希望孩子去改变,而不去了解孩子成长中外部环境对他的影响,不去探索孩子发展过程中家庭对他的支持是什么,那么,往往是会感到孩子的教育很难,有力无处使的感觉。
  我认为,现在孩子出现问题多,有两个原因是必须思考的:
  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文化环境的开放,在小孩子对它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社会上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都已经放在他面前了。社会越开放、信息越多,信息所带有的价值观越多元化,孩子没有办法识别这些信息。当然,对孩子来说成长的风险也就越大。一个能力不强的人让他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当中,当然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其实,我们大人在这个时期的问题也挺多,还需要有一个适应期。
  另一个原因是,城市里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中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学习资源的缺乏,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入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学习。一个孩子的成熟,有很多是习得性学习和分享性学习,主要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示范、模仿;来自于同伴之间的“游戏规则”。如要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有呵护、服从、合作、分享、分工等,这就必须是在一个特定的人群当中才能够进行演绎与理解。目前的孩子,在家庭里的生活很单一,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里,呵护谁?服从谁?跟谁分工?在心理社会成熟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他没有机会学习
这些社会问题,如果没有被家庭教育所关心,也就是家长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去寻求积极的对策,还是在以自己“长大”的经验教育孩子,那么,此社会已非彼社会,所以,此孩子必然非彼孩子。这就是让“社会问题”转化为了“家庭问题”,也就是因为家长的教育能力问题变为了孩子的教育适应问题。
  我觉得这是两个非常客观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来谈家庭教育,可能更现实一点。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等同于过去的吃饱、穿暖问题,而是要让你的孩子身心、道德发展、精神成长。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去设定目标,填补资源。所以,家长就必须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投入,要尽量消除由于资源性缺损造成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这也给我们每一个家长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就是我们也许没有办法改造这个社会,但是我们还能够改造自己,改造孩子的能力。比如,让我们了解孩子成长、成熟的规律,在孩子的发展关键期及时的给以有针对性的教育优化,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发展中,存在着某些敏感期,即关键期。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会很小或无影响。虽然,儿童的行为学习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经过补偿性学习仍能获得,但困难要大得多。又比如关于孩子被信息污染问题,与其是防孩子接触信息,还不如帮助这个孩子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信息的选择能力和加工能力,使他能够在良莠不分的信息面前,会识别、会选择、会加工,自主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
  事实上,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家长这么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家长那样感到对孩子的教育会如此之难,真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不足的力是多方面构成的。有的家长是时间不足:现在中小学生的爸爸妈妈在单位里面是顶梁柱,在家庭里面也是经济支柱,为了让家人生活得好一点,能够不去考虑金钱吗?他肯定要金钱,要赚钱。所以他也处于压力非常重的时期,他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关系到生存的问题,所以,往往必须使很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去。他们不是不愿意去管孩子,而是真的没有时间去管。还有,城市化进程中,很多的外来民工、外来人口,他们在这个城市里还刚刚起步,只有用加倍的时间、精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样就更无暇去顾及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晚上要到8、9点钟才能回来,连孩子的准时用餐都不能保证,不是他们不心疼儿子,也不是他不想管儿子,真的是没有时间。
  第二个力不足是教育能力的底气不足。不要简单的认为教育是谁都可以做的事情。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很多的规律,不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教育的内容与目的是跟随一个孩子发展的任务走的。我们的家长可能在他的岗位上是一把好手,但隔行如隔山,在碰到孩子教育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经过这个角色的学习培训过,那就是门外汉,如果你随心所欲,当然教育的效果就不好。所以我们做父母,还需要储备一些能力、掌握一些关于教育的知识。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前没有成功的经验,后没有补偿教训的机会,一个孩子的教育结果,就是家庭的百分之百。家长能不着急吗?没有把握的事压力就大。家长压力越大,心情就越浮躁,常常病急乱投医,问题没有搞准就乱措施,结果原来仅仅是一个“孩子问题”,最后倒教育成了“问题孩子”。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告诉家长的是:教育孩子是一件很慎重的是,没有好的态度不行,但仅有好的态度也不够的,还需要客观的看待问题,找出造成问题的多种因素,有时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改变自己的视角,改变自己的策略。
  今天我跟家长聊的第二个话题就是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如果前面的一个话题已经讲到了家长首先要了解今天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孩子成熟、发展的,那么家长还需要读懂一个孩子是怎么发展他的心智的,也就是了解孩子的心理社会是怎样成熟的。如果你晓得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他的发展之路是怎么样的一条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他的这个需要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他的这个需要满足或者不满足会给他的个性发展、人格健全带来怎样影响?你就可以为你的孩子去度身做一个教育方案。如果什么都不晓得,东试试,西碰碰,花了时间、精力,效果也不会好;还有,孩子在各个不同的成长阶段,最恰当的教育,或者说可以行使的教育方法是哪些?如果你掌握了的话,就可以预先设计做准备,当孩子发展到这个时候,我这个准备的教育跟他正好吻合;再还有,因为我知道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是怎么样发展的,他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行为时,你就不会紧张了。因为就像医生一样,明白这个症状在这个年龄段发生是一个什么问题的信号,告诉我们孩子这个时候缺什么、多什么。

当你已经学会了诊断,接下去你就可以下药了。因为我们最怕的是不了解的东西,把一个一点也不了解的任务交给你完成,压力肯定是很大的。但是当你已经了解了这个任务,当中的细节、来龙去脉都搞清楚了,就不会觉得很累,或者压力很大,甚至跃跃欲试的冲动了。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我接到了一个高中女生的电话,她告诉我,今天是她的生日,班级里有一个男生送给她一个精美的蛋糕,她还强调这在他们班级了是绝无仅有的事。就在我表示祝贺时,她却哭了,她说她明白,这是男孩在向她表示心迹,但是,她并不喜欢这个男生。我试探性地建议把蛋糕退回去,她很坚决地拒绝了。这时,我已明白了问题原因,她既想要把这个蛋糕收下,又不愿意接受这个男孩的情感,我认为这是很健康的心理状态。于是,我又建议:把蛋糕拿到寝室去,告诉同寝室的其他五个女生是怎么回事,并一起吃掉蛋糕。然后,一起去找那个男生,告诉他蛋糕的味道很好,并告诉男孩,等他生日时,六个女生也要送个蛋糕给他,当然,钱由她出,女孩非常乐意的接受了这个建议。我这个建议的依据是什么呢?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有三个非常强烈的需求,就是要界定相对于异性的价值感、相对于同性的价值感、相对于同伴的价值感。男孩爱慕她,尽管她并不喜欢他,但是,体验到了相对于异性来说的价值感;也体验到了相对于同性、同伴(同寝室女生)来说的价值感,这就是她为什么要强调“这在他们班级里是绝无仅有的事”。对她来说,最佳的方案是:既不放弃“三个价值感”的体验,又把男孩的情感转嫁掉。而这样的处理,男孩也不会太难堪、太失落,失去了一棵树,得到的是一片林。
  所以,我希望通过今天下午的交流,我们家长对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的一些状态,你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基本了解了他的背后隐含着什么需要,然后,根据需要再考虑对策。我把这叫做“读懂孩子”。
  “读懂孩子”有一个系列。第一个是读懂孩子0---21岁发展的五个阶段,就是了解孩子每一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什么。 因为,一个人的发展一步步走的时候,他是有顺序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每一个阶段的任务。这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发展质量很好,才标志着他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可能。如果我把这个阶段的任务提早做好不好?不好;推迟做好不好?也不好。推迟做的话,再下一个阶段你就不断的推迟下去。提早做也不好,因为他前面的条件没有做好的话,也不可能把后面的任务提早来做,因为条件不够,所以是一环扣着一环的,当中是不能断的。
  我给大家再讲一件事情,一对个人事业非常成功的父母,他们很痛心的告诉我,孩子读初中以后数学一次都没有考及格过,我们父母是有脸面的人,孩子这样我们真的使我们很没有面子。他们给这个孩子请了三个数学家教,一个是每天陪他做作业的大学生,第二个就是每星期补一次课的任课老师,第三个就是他的爸爸,是个大企业的老总,每次考试之前他都得请三天假给他补课,可孩子还是没有考及格过。面对这一切,妈妈常常不能控制情绪,每一次骂他,他总是朝着妈妈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问他什么也不晓得。所以这个妈妈来找我的时候是一边说一边哭着的。经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测试,发现这个孩子的归纳能力特别的差,我觉得他的问题不是在初中阶段造成的。我试探性的说,如果看你的孩子今天的这种状态,他应该从三、四年级开始,数学就差了,他妈妈说是的,他是三年级开始差的,到四年级明显的看出来了。那个时候我们认为他还小,不懂事、不用心、不努力,所以会差的,期望等他长大后会用心的。所以父母当时也没有采取补救性的行为,就是骂骂他、说说他。我告诉他们,孩子主要不是态度问题,而是他的思维水平没有上来,思维发展的台阶没有迈上,知识越来越深,要求也越来越高,他的思维水平没有办法完成学业的要求,他的成绩可能就会越来越差。因为就好象我们登山一样,最基础的两个台阶都没上去,你怎么可能登到山顶上去呢?现在也没有什么高超的补救办法了,总不可能再让你去读小学三年级。如果可以补一下,但补回去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他已脱了两个环节了。有的是可以补偿的,有的是很难补的。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一定要抓住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也就是关键期。因为在关键期,对他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对他的教育就是事倍功半。
儿童心理社会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勤勉与自卑”;第五个阶段是身份对角色的困惑,第一个阶段是0岁到1岁,主要发展他的信任与不信任,就是安全感的问题。他肚子饿了,你赶快喂食他不哭了;受惊,你赶快抱抱他也不哭了。他的需要马上得到满足,他的体验就是知道他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多么的需要他。如果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长大以后会感觉到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他会是一个开朗、信任别人的人。比如说1周岁的时候,父母两个老是吵架,一吵架后谁去管这个孩子?其实不要小看这个事情,小孩子心理是有感应的。我的一个学生,自己非常要强,那年她要参加业务竞赛,而她的期望值又很高,所以她在家里准备时。她的孩子才8个多月,孩子哭着要找她,她就厌烦,把孩子推开,孩子又来找她,她就再推开。当着孩子的面对丈夫发脾气说,我早知道这样就不生孩子了,烦都烦死了。我问她这种话你说过几遍这种话了?她说经常说的。我说你现在没有感觉,以后就知道了。我们始终要让孩子知道他对这个世界很重要,我们很需要你。没有满足这个孩子的这个需要,孩子会觉得生活在不安全的地方,最糟糕的是长大以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1、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怕被遗弃的表现;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3、需要别人照顾;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个阶段是2到3岁,主要发展他对自己的感知。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机能,以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比如,孩子要学习对大小便的控制,首先是躯体上要感觉到,再把躯体上的感觉准确地对妈妈说,有些孩子跟你说拉尿的时候,已经拉出来。还有一些看着人家拉他也去拉了,其实他根本不要拉。这就是人对生理机能的极限、限制的一个感知水平问题。这个心理能力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是从2到3岁开始,所以我们把这个叫做自主。孩子告诉你要拉尿了,你就让他拉尿,要喝水,你就给他喝水。当他把这个感觉告诉你时,如果受到支持,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如果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说时得不到鼓励,或者受到恶意的批评以及嘲笑,尤其是他在尝试控制大小便的时候,他会觉得害羞及惭愧的感觉。如果他的这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长大以后他可能出现以下的个性: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我说出来话的都是错的,我提出来的要求都是错的,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因为我自己不晓得我怎么样,靠你们来把握;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因为他所有的感觉都要看别人的情绪,由别人来处理,所以他觉得我好象不是很重要的人,他还经常会作出不恰当的道歉,不管事情是不是他错,他连忙认错。有些大人很喜欢小孩子一作错事情马上说是我错,我是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大人心理满足了,我一骂他他马上说错了,好象是很尊重你,其实这是很糟糕的。因为他很怕你的表情,但是事实上他知不知道错在哪里?今天道歉了,明天还是照样犯。
  第三个阶段是4到5岁的时候,主要是发展主动性。孩子这个时候有一种自发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了”的冲动,如:要喝水就自己拿水瓶,要拉尿了就自己上厕所。在幼儿园里,男孩子学着女孩子蹲着小便,女孩子学着男孩子站着小便;你给4、5岁的孩子削苹果时,孩子对刀的兴趣比对苹果的兴趣大,接下来他就自己去削了。这个时候孩子特别喜欢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去创造、去幻想,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脑子里面什么框框都没有。看到下雨的时候他突然觉得很趣,所以他就冲出去玩水、玩雨。这个时候,大人往往会因为会把衣服弄湿、弄赃,就阻止孩子去做。但是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做,而是被大人吓了回来。所以说,如果他受到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为什么好奇心很重要?学习的原动力就是好奇心,一个人对知识不好奇了,就不要读书了。在这个阶段,如果因孩子作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会偷偷的做。有时孩子说谎的动机并不是想骗你,他太有好奇心,你又不允许他做,所以他偷偷摸摸去做。
  有一年我在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门口看到这样一个情景,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喷泉,这个喷泉真的很有趣,喷泉里面很多的水珠都在滚,好多的孩子都想冲进去,就像水帘一样。大人就看着他们,也没有说不好冲。结果一个孩子跑进去,玩得很开心。跑出来的时候全身都是湿漉漉的了。4月份的天气还很冷,他爸爸也没骂他,把他的衣服、鞋子脱掉,他爸爸的衣服很大,把他包进来,就抱着他。我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的大人会怎么样?不要去玩,衣服会弄湿。你这样一做,小孩子发现世界的机会没有了,而且时间长了他有很多原本主动想做的事情,因为你说不要做,就认为是不要我做,就不做了。
第四个阶段是6岁到11岁。我们民间有一句话叫“3岁看大,7岁看老”。7岁看老是什么?他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还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也就是说他有一些理想,他想做也是能够去做的。如果有了这些思想的人,起码到老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能够过日子了。当然,尝试的好与不好是另外的事情,但是毕竟尝试了。 到6、7岁时,孩子开始有与别人竞争与比较的欲望。开始关注别人与自己的关系了。而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玩积木是自己玩,自得其乐,而正是这样,所以他不能进入正规学习程序。因为正规学习是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学习学习的过程当中他是靠一种激励机制来刺激他的学习行为的。这个激励机制就是我们讲的竞争。孩子感觉到了:我比别人读得好我就很开心了,就就是觉得很自信。为什么全世界的学校都没有在6岁以前让孩子上学的?因为他还不具备与别人竞争与比较的需要,你让他读书,他就像在幼儿园玩一样的,自己傻玩。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的批评或是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孩子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长大以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喜欢参与任何的竞赛,或者极度喜欢与别人的竞赛,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他与成人阶段有关的心理障碍是凡事追求完美,经常拖延或耽搁,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我早几年碰到一件事情,有位家长跟我说:韩老师,我这个孩子说不要读书了,每天早上我叫他读书去他就哭,跑到校门口就吐了。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她说我也不知道。我说这绝对不是你也不知道的问题,肯定有问题的。她说孩子不但不要读书,还说假话:一做作业就肚子痛,老师说等会儿再做,就不痛了。我就把这个小朋友叫过来,我问,你当时是不是真的肚子痛?他在我耳朵上对我说,他一点也不痛。那你为什么说肚子痛?他说我想让老师抱抱我,幼儿园小朋友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小朋友生病了,老师就特别喜欢,而且还抱他。抱他就是喜欢他,就不会骂他。 最后了解清楚了,这个小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较晚。我们讲发育不全跟神经系统退化是一样,我们老年人拿这个杯子会抖的,其实我们小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好拿杯子也会抖。就像他拿一个铅笔一样,这个小孩子写出来的字横不横,竖不竖,不是铅笔头断了,就是把本子擦破了。我们这个年轻的老师认为他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一直要骂他,骂了后还规定说你不能擦橡皮,你写错了告诉我,我给你擦。这个孩子写错了或字写得不好,说老师你给我擦擦,老师说你怎么又写错了,你刚刚又在干什么?你说这个孩子多可怜,字确实也不好,自己擦要被骂,让老师擦也被骂的,他怎么办呢?这个孩子就想最好不要写,其实他也没有路可走,所以每一次做作业他都不做了,就看着老师,老师说你做作业看着我有什么用?这个孩子说我肚子痛,其实他这个时候看到老师很凶,他就想老师抱他,那等你肚子不痛了再做作业,没戏了他就去做作业了。老师就把这个事告诉了家长,妈妈很生气,其实大人就是这样,孩子我可以打可以骂,但是就不愿意让人家说不好,学校里受了老师的气,回来家长的心情就很糟,回到家里就会变本加厉的惩罚孩子,孩子就变成了心理压力:到学校里去就要写字,字他又写不好,写不好就要被骂,人是有面子的,孩子就选择逃避。所以他每天想办法我怎么不去读书,早上起来,妈妈说读书去了,他就开始饭吃不下了,妈妈硬把他拖到校门口他就呕吐了,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度,叫心理问题躯体化。
  这个孩子很典型,他为什么这么怕?还有一个,就是他明显的感觉他到学校里去,跟同学在一起,他是很差的人。他没有办法去持续这个行为,就选择逃避的行为。所以我在给老师培训我经常说,小孩子逃学不光是小孩子的问题,你这个教室里边没有春天,都是冬天,小孩子当然要逃避这个教室,成绩差的人本来就差了,作业做不出,还不准抄;不做要骂;自己做,错了也要骂。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见到你。所以逃学有时是被逼出来的,多少还是属于一种自我保护。
  第五个阶段是12--21岁,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12岁以前的孩子,由于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比较服从大人的观点,所以他们在与同伴交流时,经常用我爸爸怎么说,我妈妈怎么说,我老师怎么说,借大人来证明自己说的话的权威。到了这个阶段这些语言都不说了,而是我认为怎样,我觉得怎样,等等,开始出现了评价的需求。但是在这个时候的孩子评价水平很差,自我评价很高,对别人的评价很底。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实际的角色扮演的很差,出现了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分离。比如,你问他长大做什么?科学家、老板、经理、读博士,都会这样说的。但是到了高中以后,这样的话他就不说了,因为他的身份需要与角色要求渐渐一致了,花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主客观的合一。达到言行一致的人,理想和现实一致,期望值和他的角色一致的人。这个过程,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每个人成长的速度、节奏都是不一样的。但2 1岁是个界限,在21岁以前都可以改变,这就是我们说的孩子懂事与不懂事的程度。
  这个阶段孩子的需要与行为是怎么样的?第一,他从心理上要跟摆脱爸爸妈妈的管束,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可以有自己的权力来决定自己的事。一边是孩子拼命要争取权力,而另一边是大人不给权力,一个要走,一个要拉,两代人的冲突就出现了,一般的逆反行为是标志着他独立性的发展,逆反行为的背后就说明孩子心理独立,这是很好的,只怕他不独立。有很多人到大学毕业了还等着你养我,你给我找工作,找不到我就在家里等着吃,叫啃老族。。但是,逆反过度是不好的,你说不要走那个地方,那是有危险的,我偏偏走给你看,那就糟糕了。
  第二,他要接受自己身体的生理上的变化。12岁到21岁正好是性发育的过程,她从一个毛孩子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子,变成一个标致的小伙子,就是要接受身体生理上的变化。在接受身体生理上的变化的时候,他还要接受心理的感觉;第三,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要界定自己相对异性、同性、同伴的身份。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特别关注对异性对他的评价。晓得在异性群体里面对他是什么感觉。所以你会发现,我们有的时候很不喜欢女孩子在男孩子左一句,右一句,嘻嘻哈哈,我们觉得女孩子不矜持。这个女孩子感觉好极了,因为男孩子喜欢跟她玩,说明她有身份,有价值感。我们说你不要收男同学的礼物,但是她就喜欢说为什么?送给我礼物认为我重要。其实我们大人想想也对,在马路上一个异性回头看你,你不感觉也是很好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就要告诉他,任何事有一个度的问题,你要博得异性的好感我表示理解,但是它有一个界限,有一个分寸,这个就是要我们去帮助他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若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长及身边的成人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孩子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还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2、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3、不能订立人生目标;4、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有: 需要不断地谈恋爱;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关于孩子成熟的规律,还有多个层面,比如,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过程等,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聊,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