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信息>> 学习电脑

浅谈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6日 点击数:
 
 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成为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信息学家尼葛洛庞帝和信息业巨子比尔•盖茨分别在《数字化生存》和《未来之路》中指出:信息技术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放弃信息技术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而尽早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因此,才有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这里所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信息技术能力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要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提到“功能性文盲”这个概念,它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而他们可能曾经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而今天,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不仅指读印刷的文本,更指如何有效、快捷地获取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写”也不仅是指以往的伏案爬格子,它还指怎样借助信息技术将自己的想法发布在网上,和全世界的人交流;“算”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运算,更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效率。

    所以,现代的“功能性文盲”,是指那些受过一定的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不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与交流,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工具的人。

二、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外,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在其间担负着什么作用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青少年素质,使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青少年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大部分:

    ①基础知识: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知识等。

    ②相关软件的应用:包括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

    ③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语言。

    由此而及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⑴观察能力:能正确认知信息技术设备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特点的能力。

    ⑵记忆能力:准确记住并再现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的能力。

    ⑶操作能力:进行连续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信息技术上机实践能力。

    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思维品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以往的教学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WPS、PowerPoint、FrontPage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就是抽象思维。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程序设计就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比如在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中往往是从1、2、3、……等简单情况入手,归纳出解题的途径,总结抽象出规律,最后为信息技术语言编程解决。可以想象,一个习惯于程序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编程的人。

    3、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信息技术电子邮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申请、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亲身体会E-mail的功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地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另外,由于信息技术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因此在编程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出错停机。这个反复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技能形成过程,其中既含心智技能因素又含动作技能因素。因此,完全可以认为,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意志、思维和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对素质教育的研究、探讨的越深,就会对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认识的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