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信息>> 学习电脑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问题式任务驱动的策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2日 点击数: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问题式任务驱动的策略
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  吕炳群
【摘要】本文阐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导、结合问题教学法的精髓,提出以问题式任务驱动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问题式任务驱动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信息技术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信息素养及基本信息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构建认知、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和内化伦理。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达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结合自身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来阐述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的策略。
一、以问题教学法和任务驱动的结合为前提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I)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组和协作,在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获取信息,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并以作品展示等方式对问题解决和学习成果进行表达。问题教学法以获取知识方法为前提,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解决问题的准确、快速和有效把握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其中的任务既蕴涵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任务驱动与问题教学法有交*关系。这个交*点,就是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取问题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者之长,构建一个“创设情景、激发问题,导入任务——指导探究、实践任务,解决问题——延伸拓展、提出新问题,升华任务。”全新模式。运用这种问题探究和任务驱动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问题式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二、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策略
    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不是简单地把任务等同于问题。是让学生用问题引出任务,用任务解决问题,最后用新的问题升华任务的过程。两者是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问题式任务驱动就需要建立如下的策略: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是有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积极质疑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教学的指导者,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提出不当或错误问题时,需要对学生尊重、鼓励,引导其正确认识。对胆怯的学生要积极鼓励,在关键处点拨,为其树立信心、勇气,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一堂课才能达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要求。
例如在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第四册《让介绍不再平凡》一课中。课程内容是PowerPoint的首次接触,我提出的任务是让学生制作一个有关自己个人爱好介绍的幻灯片。在课堂导入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爱好。发现学生自己对爱好的思维定义仅仅局限于一些相关学科,说的是关于电脑、英语科学、花卉等,不但没有很好地发散学生自己的思维,而且课堂的气氛也有点沉闷。我就自己举例子说:我的爱好有睡觉、吃东西、看星星等等。学生一下子呆住了,认为这些也可以算是爱好啊。于是,学生就很踊跃地讲起自己的爱好,课堂的气氛非常的活跃,学生的思维被开放出来了。之后,我与学生的各种交流也很流畅的进行,任务的提出和完成效果非常得好。假如没有我举例子贴近学生的思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打击,之后的课堂教学就不容易开展,教学质量就会打折扣。
只有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其间的交互交流才能够激发起学生本身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分调动起课堂的积极性,逐步树立起学好信息技术的自信。这是实施问题式任务驱动的基本前提。
(二)具备完善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
教学的任务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入的。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决定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是否成功的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灵活运用课程内容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问题的兴趣。
首先,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素质,做到有问即答,凡答必妙。教师的问题来自于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提炼。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各类学科的知识,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在教授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马铃薯电池》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已经学过了附件里面的写字板后,尝试用微软的Word软件进行文章的文字输入,提出让同学们打开“文字处理直通车”——Word。有的学生就提问:“为什么这个软件叫Word,它不就是‘字’吗?那干脆叫‘字’软件不就更好符合我们的称呼习惯了?”因为有相对宽松的师生环境,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在这个时候我让学生们自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个文字处理软件不叫“字”,而是“Word”。课堂之中除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外,还需要积极调动生生之间的互动,使他们能自问自答。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结合第一台电脑是美国开发的,这个Word软件也是美国开发的,所以用了英文,以此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争取为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做贡献的爱国热情。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指出,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问题的提出即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学生问题的提出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本学科知识,教师应该拓展视野,不可对学生的思维设限,对各个学科知识都要有所涉猎,以备为学生的问题。
其次,教师也应树立问题意识,做到多方设问,多层解答,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思谋。
例如:在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让文件有个家》一课中,修改新建文件夹的名字时,我提出:“假如每个文件夹都是同一个名字会怎样?”这个问题后,再让学生试着操作后产生要修改文件名的想法远比直接提问:“让我们给文件夹取个名字吧”!更能让学生理解,也更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个文件夹取个名字的理由。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理解课程内容。教师的提问技巧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炼以便形成自己的特色。
最后,教师应把握提问的度,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提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不到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时不提问题;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因人而异,不提千人一面的问题等。
(三)任务设置体现问题教学
问题式任务驱动方式就是以任务驱动为主导解决问题为主线的互相促进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任务的设置。因此,在教学任务设置要符合学生特点。既然任务是问题导入,因此任务应采用问题式。
1、任务设置要呈上问题导入。课堂是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提问开始导入。在问题的提问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提出课堂任务。
例如《让文件有个家》一课,我创设一个电脑桌面文件大量文件放置杂乱的环境(电脑桌面取消自动排列功能),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个情景自己有什么想法。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会逐步提出桌面太乱,需要整理的想法。我引导学生提问:怎么整理呢?用这种提问方式导入课堂主任务——整理文件。
2、任务设置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体现问题解决。任务的设置要体现问题解决。问题式任务驱动是通过问题导入任务,任务要本着解决问题来设置。同样在《让文件有个家》一课中:我在学生提出整理桌面文件的问题后,让学生观看桌面文件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文件名不同,图标不一样等等答案。我再让学生数数有哪几种文件类别?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这就是任务。通过问题的展现,让学生自己提出任务,并且自主去探究,用任务去解决问题。
3、任务设置要承接下一问题开展。课堂教学要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解决了一个小任务之后会产生一个至几个新问题,再通过新问题产生新任务去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对研究对象的深化了解,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例如我在《让文件有个家》中创造了让学生解决桌面杂乱文件的整理的任务。学生在研究完成建立新文件夹的任务,解决了整理文件的第一个问题——为文件建个家,但又产生新的问题:如何把文件整理放到文件夹里面去?通过任务的解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逐步推进学生解决“把文件放到文件夹里”的任务解决,推进课堂教学深入和学生知识的深化。
(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地提示了疑、思、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解决课堂任务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重要。采用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学生学习主动、乐于探究,质疑问难、敢于创新,善于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揭疑能力和探究能力应该注重从一下几种方法进行引导:
1、求证式问题。就是告诉结论,寻求过程。其表现形式就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资料搜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寻找信息支撑的过程中开阔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如进行字体大小设置,有两种表示方法:字号大小和数字字号,“五号和六号字”、“11和18号字”哪种字显得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后再提出自己的验证结果。
2、求异性问题。就是变换角度提出问题。是对课程的深化挖掘。它属于创造性提问。针对这些问题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在低年级进行文字输入学习时,遇到打上档键的问题时,把Shift键右方加个楼梯符号。假如学生要输入“!”,因为“!”在数字“1”的上方,学生提问:“‘!’爬到‘1’的上面去了,要怎么样才能把‘!’找出来啊?”这样的问题是对教材的加深。对遇到的困难了进行想象,“!”是爬到“1”上面去了,所以要用楼梯“Shift” 上档键爬上去才能打出来。这种想象力就是创造性思维。
3、求新性问题。就是提出别具一格的,独特的问题。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求异性、变通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思维,驱动课堂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学习《电子信使》的网站上发送电子邮件功能后,我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像这些疑问,若学生养成了常问的习惯,并开动脑筋思考,自己去实践探索,对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以后都有很大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展开:
1、交流解决问题。主要是通过师生交流、小组讨论也可以通过BBS交流来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简单但有一定的争议性,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来完成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以及建立对问题的初步想法,塑造学生的自主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现在,资料非常丰富。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身边能够利用的资料进行查找,通过查找研究来揭示问题或事物的现象本质。培养学生的信息查找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特别是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找。例如学生在进行任务探究时,通过网络查找搜索网络上提供的解决任务的方法;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来对自己的看法进行验证;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资料反馈;通过网络来进行资源共享;通过网络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等。
3、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信息技术又是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任务的完成方法和对自己见解的验证。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更能够把握学习内容了解任务目的,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
4、学生讲解解决问题。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已经成功解决问题的学生的示范讲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而且,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加强课堂激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课堂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充分说明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学生在不断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确立任务,再在实践操作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对学生的有效激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动机,驱动学习的行为,增强学生自信,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学好信息技术知识、用好信息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 吴圣潘.《浅论问题教学模式的设计》.教育教学论文网.
[3] 李如密.《教学的艺术:如何开启学生思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 郑国庆.《问题教学法与创新精神培养》.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4).
[5]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