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大河奔涌而下,如何流向可持续未来?

来源: 上游新闻
2024-05-06 23:25:36

  大河滔滔而下,孕育了城市与生命,是文化遗产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流转千年的大河文化,勾勒起东西方河流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今,全球的古老河流在历经功能转变、河道重整、保护性开发后,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滋养两岸居民,如何以更活态的方法传承河流文化,如何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成为与会各界关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认为,水往往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和文化、城市是相连的,体现着文明的价值。

  夏泽翰建议,要加快跨部门多边对话,建立共同的尊重和理解,为构建一个“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河流文化城市命运共同体达成全球共识。

  论坛前,组委会通过广泛函询、讨论、倡议等,征询到与会嘉宾的最大公约数,形成了《长江文化南京宣言》。

  宣言指出:我们将凝聚国际社会的磅礴力量,覆盖政府到公众,通过传播、教育、交流,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休戚与共的大河城市命运共同体。

  “有足够的科学数据表明,今天的河流和淡水生态系统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功能下降了,我们迫切需要恢复河流和淡水生态系统。”全球水博物馆联盟联合创始人艾瑞贝托·尤里斯从博物馆的视角分享了他的观点。

  据其介绍,全球水博物馆联盟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它们展示并且解释了河流沿岸的水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历史。通过这种联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水的文明、文化 将更好地被保护、传承和弘扬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长江下游是水稻的发源地,是中华先民对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良渚文化的崛起成就了史前文明的高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追溯了长江流域文明起源与形成。

  王巍认为,长江流域的文明与世界著名的水域文明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探讨,找到“美美与共”的契合口,携手“走向诗和远方”。

  在论坛的“大江大河文明对话”环节,来自海内外的12位专家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城市滨水可持续发展、塑造未来的城市水岸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观察。

  与会人士普遍认为,本次论坛是一次集合式的成果展现,以长江这一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聚焦河流与人类可持续未来这一国际共同关注,引领构建大河文明及流域城市对话网络,在交流互鉴中传播中国价值理念,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礼堂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的横幅格外醒目,上下两层,座无虚席,高级领导干部,济济一堂。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广州2月12日电 (记者 王坚)记者12日从广州市应急管理局获悉,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2月11日10时41分发生4.3级地震,震中到广州市最近边界的距离约为58公里。截至2月11日15时,震后发生余震92次。

  王玉臣介绍,根据相关规定,各位“岛主”购岛需要根据岛屿属于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以投标等方式签订相应的协议,获得不同年限的使用权,从而可以用于自我度假,或者依据协议、规划审批等进行开发建设,用于投资经营获取收益。

  正因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便落户在宁波。这支国家队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牵头,汇聚了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涉及14个省份,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等32家股东单位共同出资设立。

<strong>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strong>

  <strong>连续炒作?美航空局称一度关闭靠近加拿大部分空域,与军方活动有关</strong>

陈盈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