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旅行社“出身银行”?

来源: 南方周末
2024-06-01 15:04:33

  ◎阎 泽川

  一百多年前,在我国还没有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旅游机构。当时,我国的旅游业仅被少数洋商所垄断。在上海登陆的有英国的通济隆(Travelex)旅行社和美国的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日本的国际观光局也打入我国的沿海城市,设立代办机构。他们的服务对象只限于外国人和白领华人。甚至连介绍中国名胜古迹的导游也是外国人。

  当时,曾留学美国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注重引进西方银行管理科学,开拓新的银行业务。经筹划,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于1923年8月在总行成立,负责办理旅游业务,这是第一家由中国人经营的旅行社。

  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中旅社已经在西安、广州等处设立了56所分支社及办事处,并在香港和新加坡设立了分社,成为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一个标杆。它的业务包括代售国内外轮船、火车、飞机票,设办旅游胜地的招待所,举办游览事业,每年春秋佳日,布置游程,招揽游客,还承办货物运输,接办各国银行发售的旅行支票,出版旅游杂志、培养专业导游等等。全国各旅游胜地都有中国旅行社的业务活动。中国旅行社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是因为它本着“费用务求减省,食宿必谋舒适”的宗旨,服务周到、热情。1929年8月,《申报》曾有记载:“今夏西湖博览会开亘古未有之盛会,四方人士云集,(中国)旅行社在门首择一席地,为群众谋便利,竭诚招待,游湖中外士女咸感宾至如归,称誉之至。”旅行社的信誉和服务确是它的生命所在。

  为普及国人旅游知识,宣传各地名胜,中国旅行社还出版了有关旅游的书刊。1927年春《旅行杂志》创刊,创办人陈光甫、朱成章。杂志由庄铸九总负责,聘请《申报》编辑赵君豪主编务,画家张振宇负责美术。该刊以提倡旅游、服务旅游为宗旨,刊稿多为介绍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的游记、随笔、诗词、图片等。而铁路建设、沿线风光、火车时刻表、客运常识等内容,几乎每期必不可少,由于图文并茂,实用性也很强,故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曾享有“铁路旅途之伴侣”的赞誉。

  《旅行杂志》每年12期为一卷,每月以号标示。该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撰稿人大都是民国时期享誉文坛的新闻界、小说界乃至政界的重要人物。文章内容多以旅游散文、随笔为主,文笔隽永,可读性很强,并且配发的图片全为铜版印制,非常清晰。如第九卷第一号,刊有征文稿20篇,包括新闻报记者郭步陶的《民众诗人洪玉亭之回忆》、郁达夫的《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张恨水的《滕王阁渺不可寻》、秦瘦鸥的《三次最痛快的杭州之游》等。又如1936年1月出版的第十卷第一期,内容量是正常刊物的一倍,刊物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刊登了“十周年纪念征文专辑”,共刊登了45篇文章,作者中有罗家伦、张恨水、赵景深、于右任、胡愈之、周瘦鹃等名家。他们都从各自多年的旅游经历和角度来反映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和思味。

  杂志初为季刊,季末出版,每卷共出四期。从1929年第3卷起,改为月刊,月初出版,每卷共出12期。抗战期间,杂志迁往桂林出版,1944年又迁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再迁回上海复刊。一直出版发行到1954年8月在北京停刊。

  8月6日,浙江衢州。一家长爆料称某国际幼儿园游泳教练多次将孩子按在水里,自己花年费5万左右送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没想到即将毕业却被体罚。8月7日,据沸点新闻报道,幼儿园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件事确实是园方监管不严,教练说他当时是因为小女孩调皮阻挡其他孩子,一时气急才动了手,大班的孩子都会游泳和憋气,孩子并无大碍。事发后家长到幼儿园,教练第一时间道歉,但还是遭到殴打。

  对于韧性城市建设,地方是选择短期经济发展,还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决策者进行复杂的权衡。杨赛霓提到,韧性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成本很高,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发展特点进行建设。

  2023年男篮世界杯将于8月25日至9月10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结束意大利的热身赛后,中国男篮将前往德国参加8月12日至13日的超级杯赛事,随后回到国内进行最后的冲刺备战。

  时逢西城学区房价格下行,陈明相信,与海淀相比,西城的资源水平更为平均,当然,鉴于德胜当前的价格下行,范围可以进一步限缩到德胜。“就算出德胜,也在西城里面,还是符合预期的。”她把自己的纠结发进水木社区的学区房版块。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于7月18日发布了《跨媒介旅行:直播+文旅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了直播+文旅的不足之处。首先,文旅资源整合不够有效,缺乏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机制;其次,文旅融合深入度不足,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宣传方式有待提升,旅游景点与文化融合不够深入;最后,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理念滞后,部分旅游区域缺乏标准化建设和系统性传播的整合策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协调机制、提升文化宣传方式、加强景点与文化的融合,以及推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理念。

  在工程调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对极端天气,多位专家指出,社会要增强辨别风险、应急抢险、应急处置能力。其中,及时的预警和有效快速转移是关键。

王筱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