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界人士送别《汉声》创办人黄永松

来源: IT之家
2024-06-02 20:24:02

  中新社台北3月27日电 (记者 杨程晨)台湾知名出版人、《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的告别式27日在台北市立第二殡仪馆举行,台文化界多位知名人士、杂志读者出席。厅堂内外,摆放着黄永松生前多位大陆挚友、合作伙伴遥敬的花篮。

  1943年10月出生在台湾桃园的黄永松于今年3月4日辞世。过去半个多世纪,黄永松携其在20世纪70年代创办的中英文《汉声》杂志奔走于两岸,专注抢救、挖掘、整理中国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黄也被誉为民间工艺、表演艺术、民俗文化的“守护神”。

  出席告别式的台湾摄影家庄灵与黄永松的友谊超过50年,他向中新社记者回忆了两人的种种经历。“前些时候,我在大陆与他通过电话,说起回台后一聚,没想到成了诀别。”庄灵表示,《汉声》的发行使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被西方人看见,也让两岸年轻人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传统。“我们是世交,很难用一个词来评价他的。他是将一生的志业灌注到发扬传统文化中”。

  庄灵与太太陈夏生27日一齐到场,陈夏生与黄永松亦有着特殊渊源。1981年,身为结艺家的陈夏生与汉声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结》一书,“中国结”自此得名。陈表示,黄先生是相当热诚的人,很会照顾、训练年轻人,“他是真正为后辈着想,《汉声》的晚辈如果有其他好的去处,他都会鼓励”。

  杂志创办人之一的台湾知名画家奚淞与黄永松等人并称为“汉声四君子”。27日,他在台北的另一场文化活动上对记者说,“过去我们4个人团体是以黄永松为主,他带着大家去探寻民间的智慧。当时大家在追求西方式前卫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另一种前卫,重新回看自己的乡土文化。”

  奚淞认为,台湾社会正处在“急速西化”的环境中,一些人从头到脚都忘掉、失掉中国人该有的风度,尤其是没有注意到民间文化的传统还依旧深厚。

  出席告别式的台湾知名音乐人、词作者许常德向记者介绍,约40年前,他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汉声》。在其印象里,《汉声》是一家异常“麻烦”的杂志,而黄永松却是一个“超级浪漫”的 人。

  “一本10多万字,光校稿就要6次。我当时觉得,为什么这家杂志社跟其他家那么不一样?”离开《汉声》后,许常德进入音乐圈,并将这些“认真的规矩”带入唱片的美术、印刷、包装领域。许常德感叹,黄永松是一个比“爸爸妈妈”对自己还好的人,也是《汉声》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黄先生走了,难道他创造的东西就要像酒精一样挥发吗?”许常德说,“我们近期有在讨论,要让《汉声》的IP活下去。”(完)

  彭博社当地时间21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披露,美三大芯片巨头首席执行官(CEO)本周一(17日)在华盛顿举行会谈时向拜登政府官员表示,美国政府应当研究收紧对华出口限制的影响,并在实施新限制之前暂停实施有关举措。

  郭祁琦认为“年轻人要来农村创业,一定要明白‘先稳定、后发展’。你来到这么穷、基础设施这么落后的地方,手里的钱会非常少,心理落差会非常大,还会遭受家人的质疑、朋友的否定、社会各界的不理解。来了以后,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啥。而且会因为政府不支持、基础设施不到位等原因备受挫折。但你要知道自己的野心,而且得能做到韬光养晦,真正藏下来,磨练自己,提升自己。否则这条路你根本走不下去。”返乡潮流下,郭祁琦提醒。

  主动或被动地返乡究竟意味着什么?青年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这是不是一条值得鼓励和探索的“就业路径”?对于这些问题,那些更早返乡的年轻人尝试给出答案。

  基辛格是近期到访中国的三位美国前任和现任国务卿之一,他的访华行程和另一位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有所重合。克里7月16日至7月19日作为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访问中国,其间和多位中方官员举行了会谈。这是克里作为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第三次访华,也是今年以来中美首次面对面进行气候问题磋商。

  政知君注意到,就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7月19日,《解放军报》头版刊发消息称,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军队廉政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意见》。

  郭祁琦认为“年轻人要来农村创业,一定要明白‘先稳定、后发展’。你来到这么穷、基础设施这么落后的地方,手里的钱会非常少,心理落差会非常大,还会遭受家人的质疑、朋友的否定、社会各界的不理解。来了以后,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啥。而且会因为政府不支持、基础设施不到位等原因备受挫折。但你要知道自己的野心,而且得能做到韬光养晦,真正藏下来,磨练自己,提升自己。否则这条路你根本走不下去。”返乡潮流下,郭祁琦提醒。

陈伯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