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用关税打压中国车,欧盟此举为何不得人心?

来源: 香港文汇网
2024-06-15 00:27:11

  不只大众,奔驰、宝马等欧洲车企都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发展,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欧盟中国商会也发布声明,对欧方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可能导致中欧贸易摩擦升级、冲击中欧经贸和商业关系表示担忧。

  欧洲车企作为被欧盟“保护”的对象,此次集体发声反对,足以说明欧盟的这一决定根本不是为它们着想,而是在搞政治操弄。这一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欧汽车企业及汽车供应链企业正当权益,可谓损人害己。

  事实上,自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起,欧洲内部就出现巨大分歧。德国、匈牙利等国明确反对,认为这么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欧方初裁披露来看,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中国电动汽车给欧洲带来的“冲击”,并不像一些人渲染得那么严重。来自美国荣鼎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为8%。而2022年,欧洲品牌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达到6%。两者相差不多。既然如此,欧方为何不顾反对声,执意用关税打压中国电动汽车呢?这背后,既有欧洲内部复杂的利益博弈,也与欧方一些人的三种心态有关。

  其一,打压中国发展的心态。在欧洲,主张中欧合作是主流声音,但同时也存在一股反华势力。这些人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刻意夸大中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分歧,一味渲染中方在中欧合作中“占了便宜”,设法阻挠中欧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特别是在当前欧洲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升温的背景下,这种噪音似乎找到了空间。从阻扰中企赴欧投资,到用关税打压中国电动汽车,“逢中必反”成了欧洲某些人的政治正确。

  其二,惧怕公平竞争的心态。欧洲长期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优势明显,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欧洲一些人惧怕中国实现“反超”。欧洲一些媒体直言,把中国汽车“挤出去”,能为欧洲汽车生产商赢得更多发展时间。事实真是这样吗?

  表面看,欧洲车企似乎能短期获益。但长期看,用不公平手段打压竞争对手,不仅会增加欧洲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也难以真正提升欧洲车企市场竞争力,对欧洲自身伤害更大。美国金瑞基金高级投资分析师安东尼·赛新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效率很高而且保持领先,欧盟的关税不会给它们带来太大影响,中国汽车仍然比欧洲汽车更有竞争力。

  其三,对美国亦步亦趋的心态。欧洲曾是美国贸易保护行为的受害者,这次摇身一变为贸易摩擦的发动者,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压力。最近一段时间,美方一边炒作所谓“产能过剩”的虚假叙事,一边把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大幅提高到100%。同时,美方还拉拢施压盟友,构筑围堵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小圈子”。

  上个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欧时,就呼吁美欧联手应对 中国电动汽车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分析称,欧方此次效仿美方加征关税,也是为了给美方一个交待。但欧方需要冷静想一想,以牺牲中欧合作大局为代价,去迎合美方对中国的打压,究竟值不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中欧有着广泛共同利益。近年来,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纷纷拓展在华新能源汽车业务。宁德时代、比亚迪、长城等中企已经或计划在欧洲投资建厂。通过良性竞争与合作,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有利于提升欧洲产业竞争力,也符合欧洲追求能源转型、减碳发展的愿景。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关税带不来竞争力,贸易战没有赢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优势是通过充分竞争拼出来的,而不是靠产业补贴补出来的。欧方应认真倾听各界客观理性声音,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如果欧方一意孤行,中方将坚决采取必要措施,捍卫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原则,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部大剧,再精彩总归也是虚构的,真实的生活要复杂得多。反腐扫黑也应该走出影视剧热,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化举措。这是一种濡染,也是必要过程,最终实现的,正是一个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社会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讲,《狂飙》不失为一座精彩的桥梁,搭载着人们向理想的彼岸奔去。

  1996年12月,任中国林产工业公司副总经理;

  农夫山泉招股书显示,其包装饮用水的毛利率可达60%左右,只比高端白酒低一些,超出很多科技企业。如茅台近十年毛利率均超过90%,比亚迪毛利率约为20%。2022年中报显示,农夫山泉包装饮用水产品收益达93.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在集团总收益中占比56.3%。报告期内,农夫山泉集团毛利率只是出现了微降,由2021年同期的60.9%下降至59.3%。

  微软称,2月7日开始,Bing和Edge会推出面向台式机的有限预览版本。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新版Bing中进行数量有限的提问。微软还表示,未来将提供候补名单,在之后几周内让数向百万用户开放。未来,微软还计划推出移动版的Bing。

  她和李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冷门专业、喜爱历史和阅读、容易焦虑。但林海崇尚效率,在生活中习惯做“多手准备”。今年她刚从香港读研回来,要同时准备省考、国考和雅思考试,简历一份接一份投向快消外企、出版社、报社等单位。

  “我们看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景,公司的飞机零部件产品需求正在激增。2023年我们还将拓展在华业务,争取产能再上一个台阶。”加德纳航空(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姆斯说。

吴千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